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沉沦》教案

《沉沦》教案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140  栏目:综合教案资料
标签: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沉沦》教案,

《沉沦》教案
付金艳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分析作品的思想意蕴,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来分析作品的能力;
 掌握抒情体小说的特征。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
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形象分析。
自传体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重点:自传体小说特征及其意义
 难点:作品的思想意蕴及其性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手段(用小四号黑体)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对话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形象分析。
情感饥渴
情感是人生存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在亲情、友情、爱情各方面都缺失的一个青年。
 首先表现在亲情方面:独在异乡求学,又与给予他经济援助的兄长失和;
 在友情方面,与同胞——“一日一日地疏远起来”;
             与日本同学——“都似在那里排斥他”;
 在爱情方面: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强调爱情;
 爱的对象:“若有一个美人”——“若有一个妇人”——“一个异性”——“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
生理饥渴
 女同学——“那两双活泼泼的眼睛”唤起了他的性意识,联想到阿Q,当他摸了小尼姑的头后,那滑腻腻的感觉让他有了特殊的感觉,唤起了他的性意识,进而想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本文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女同学的眼睛唤起他的性意识后,他的生理产生了饥渴,表现:
 “被窝里的罪恶”
 偷窥
 偷听
自杀的选择
 嫖妓是在双重饥渴的重压下释放自我的唯一选择,然而也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他投海自尽。
 性格特征:自卑、敏感、忧郁、内向
 第二课时
 《阿Q正传》是为别人写传,而《沉沦》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篇心理小说。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运用感叹式的自白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有意把人物推向较奇特的境遇,以考察人物在外界微妙刺激下的心理反应,如"他"偶窥少女沐浴、在妓院与侍女对酒等。通过对人物卑微、复杂心理的多层次挖掘,将情欲波纹上升为道德心理的冲突,在艺术中正视并讨论人的自然天性。
 小说不注重经营曲折、紧张的情节,而是让情节服从于坦露主人公的心态,服从于表现自我。细腻的心理刻画,大量的内心独自,时而自语时而倾述的感情流淌,以及对主人公潜意识乃至幻觉的表现,都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坦率抒写心灵的特色,达到了感伤咏叹又不失清新的艺术效果。
 自传体小说的特点:自我暴露灵与肉的冲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细腻的心理描写
                      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因为是传记体,所以人物真实的内心最容易打动读者。而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当中,最大的烦恼就是情欲和性欲的烦恼。情感的纠葛与欲望的刺激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本文选取了一个独在异国求学的青年作为描写对象,通过从未有过人描写过的手淫之类的题材来真实地表现青春期的烦恼。题材的大胆和典型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这正是《沉沦》经典之所在。
 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五、作业布置及参考资料(用小四号黑体)
   查阅文学史书籍以及参考资料,   简析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的时代心理内涵及其意义。
 1)时代心理特征:郁达夫主要是从人生的幸福追求出发来感受和描写人生的,性爱问题恰恰是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人生幸福的首要问题。《沉沦》中的苦闷实际上是中国新觉醒的知识分子被压抑了的正常爱情的畸形表现。
 《沉沦》极其大胆率真地表达出人对于爱情幸福的渴望,这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对于刚刚从礼教的幽禁中觉醒的青年,无疑是他们希望听到的真正人的声音。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禁锢人性,特别是宋明以来,宋明理学宣扬的“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义,窒塞了人们追求合理生活的愿望,到五四这样一个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沉沦》以前所未有的大胆和率直表达出追求人生合理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呼声,可以说使社会心理受到一次强烈的震动,以赤裸裸的表白剥下了旧道德的虚伪的假面具。虽不免有些极端,但和黄色小说的立足点完全不同。
    另外《沉沦》把个人的悲剧和中华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不满于中国的贫弱,丧权辱国的命运,希望祖国富强,不再做弱国子民,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内容。
    2)意义:从性苦闷的角度,表现强烈的、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
 郭沫若先生在《论郁达夫》一文中论述:“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论创作》第71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出版)
 六、教学后记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沉沦》教案
《《沉沦》教案》相关文章

tag: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