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跋唐人暮雨牧牛图》教案

《跋唐人暮雨牧牛图》教案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402  栏目:综合教案资料
标签: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跋唐人暮雨牧牛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熹和他的作品;  
2.掌握《跋唐人暮雨牧牛图》中的主要文言词语;  
3.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图》的大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跋唐人暮雨牧牛图》的篇章结构;  
2.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图》的写作特点。  
3、了解《跋唐人暮雨牧牛图》中文言虚词“而”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二)题目解说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给唐人所绘的《暮雨牧牛图》写的题跋,意在睹物思人,“俯仰存没”。  
(三)翻译全文 
全文由物及情,因情而作。 
予老于农圃,日亲犁耙,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  
于,在;  
圃,菜园;  
日,每天;  
犁耙,平地的工具;  
故,因此;  
而,转接连词,却;  
译文:我在农村中生活到老年,每天和犁耙在一起,所以虽然不懂画,却知道这幅画画的是真牛。  
这句话写了作者识画的缘由,并评价画师画得逼真。  
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后者骧首而腾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  
彼其,它们,指画中的牛;  
却顾,回头看;  
徐,慢慢地;  
骧首,马疾行而高抬头;  
炯然,明亮的样子,这里指牛的眼睛明亮有神的样子,炯,(目光)明亮有神;  
若,好象;  
相,互相;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速,催促  
译文:那画中前面的牛回头看,慢慢地走,后面那头牛昂着头快步走来,目光明亮,好象互相告诉说下雨了,并且相互催促着回家的样子。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牛的逼真神态,也写出了作者赏画时的情趣。  
览者未必知也,良工独苦,渠不信然?  
览,看;  
良,好;  
工,画工;  
独,独自;  
苦,费尽心思,苦心孤诣;  
渠,难道;  
信,实在,真实;  
然,这样;  
译文: 看(画)的人不一定知道,优秀的画工独自苦苦用心,难道不是确实如此吗?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这幅画的见解。  
延平余无竞出示此卷。  
译文:延平的余无竞拿出这幅画给我看。  
这句话点明了这幅画的由来。  
卷中有刘忠定、邹忠公题字,览之并足使人起敬。而龙山老人又先君所选士而余所尝趋走焉者也,俯仰存没,为之慨然。因识其后而归之。  
足,足以;  
选,选拔;  
趋走,拜访;  
俯仰存没,思念活着与死去的亲朋,没,通“殁”,死;  
慨,感慨;  
因,因此;  
识,通“志”,记;  
归,还;  
之,他,代余无竞;  
译文:画中有刘忠定、邹忠公的题字,看了足以使人产生敬意。龙山老人又是我父亲当考官时所录取的,并且是我曾经拜访过的人,思念活着与死去的亲朋,为他们感慨。就在这幅画后面写了几句话,一并归还给主人。  
这几句话交代了题字的用意及作者由画中已有题跋所生发的感慨。  
(四)写法分析  
1.开篇亲切自然引入主题,结尾点题简明扼要;  
2.文笔清新,描摹真切形象;  
3.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 
(五)文言虚词“而”在文中的不同用法。  
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转接连词,却;  
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顺接连词,表并列,不译;  
后者骧首而腾赴,顺接连词,表并列,不译;  
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顺接连词,表承接,不译;  
而龙山老人又先君所选士,顺接连词,表承接,不译;  
而余所尝趋走焉者也,顺接连词,表递进,不译;  
因识其后而归之,顺接连词,表承接,不译;


,《跋唐人暮雨牧牛图》教案
《《跋唐人暮雨牧牛图》教案》相关文章

tag: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