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400  栏目:综合教案资料
标签: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五、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2课时 《兵车行》

一、导入

从古至今,战争都是残酷的。它使城镇变成了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给社会和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杜甫的《兵车行》就是一篇古人反战的战斗檄文。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形式自由,音节、格律基本不受限制,句法参差,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死数万人。十年(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朝廷不断征兵,百姓不肯应征,杨国忠(时任宰相)就遣御史分道捕人,到处抓壮丁,甚至连老人和孩子也不放过,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哭声振野。《兵车行》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3.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

4.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

5.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明确:⑴送别场面;⑵征夫控诉。

三、探究鉴赏

1.诵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明确:征夫出征,亲人送别。

听觉:“车辚辚,马萧萧”。战车隆隆,战马嘶鸣。

视觉:“行人弓箭各在腰”,出征的队伍已经整装待发,就要开赴边塞。他们的离开可能就是永远的诀别。这时他们的亲人奔跑前来送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走”。跑的意思,为什么跑?可见出征的人——被抓的壮丁——不能停下脚步和亲人告别,是被迫押赴战场的。“尘埃不见咸阳桥”,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话中你认为作者哪些字锤炼得好?

明确:“牵”“拦”把亲人对征夫的眷恋、依依不舍刻画得很形象。“顿”“哭”准确地表现了送行人绝望无奈痛苦的心情。同时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些声音的描绘从听觉上给人强烈感受,让人感受到场面的凄惨。

3.作者认为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下文中有没有直接指出?

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行人但云点行频”。

武皇是汉武帝吗?不是,应该是唐明皇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作者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正是由于统治者不断对边疆少数民族用兵,才致使边庭流血成海水,才致使朝廷不断征兵。这里如此大胆地指控,使我们看到一位胸怀正义、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形象。

4.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明确: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索租──何太急;青海──群鬼哭。

5.作者在下文二、三两段中又写了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他们对话谈论了什么?

明确: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具体揭示战争的灾难,说明了士兵服役时间太长,尚未成年的孩子和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被征兵服役,统治者惨无人道穷兵黩武。由于大量男丁服役造成劳动力缺少,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朝廷并没有因此减少百姓的租税,体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

6.最后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在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露野、鬼哭凄凄,这样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战争造成了人们反常的心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甚至现在有些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时人们反常的心理说明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

7.诗歌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向我们进行着扣人心弦的诉说,这首诗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湖边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沉郁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8.文章还有哪些特点?

明确:

⑴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哭;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⑵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到淋漓尽致的揭露。

⑶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第3课时 《旅夜书怀》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生活图景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旅,旅行、羁旅,夜表示时间,书怀就是抒发情怀。“旅夜书怀”即是诗人于旅途之夜抒写自己的情感、胸怀或怀抱。

2.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

[1] [2]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