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导论》教案
付金艳
(2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讲授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
1、意象、意境
2、诗歌欣赏的几个层次
三、重点、难点
难点:意境
重点:意境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手段(用小四号黑体)
教学方法:讲授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诗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它不是一种通俗的娱乐,能提供给接受者直接的审美快感。所以,诗歌常常在某一个特定时期被大众特别关注。20世纪80年代诗歌曾经成为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中的一个品种,这个现象是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的。比如北岛、舒婷的朦胧诗表达了那一代青年的心理状态,所以会被他们接纳。现阶段诗歌的沉寂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对“私人化写作”的过度追求。各种因素导致了诗歌现在的边缘化状态,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况。
诗歌发展历史有自身的连贯性和内聚力。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都含有一些带有永恒性质的内容:高洁的情操、自由的精神、对人际和生命的认识和体验,类似这些有普遍性、永恒性的情感和有深度的思考,是诗歌对心灵的魅力所在。古典诗歌有很强的经典意味。古典诗的美超越了当时的社会,越过历史的时空,在今天我们仍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的“大美”,并唤起这种美在我们心里的重生。读诗是性情的陶冶,感受一些带有永恒意味的思考,想像一些名篇中的情景,能唤起很多记忆和情感,唤起美的共鸣和对话,借用古人之心来体验当下的境界,将其化成个人精神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古诗中寻求关于新诗发展的启示。现代诗歌优秀作品的数量相对古典诗歌而言要少得多。现代诗歌没有古典诗歌的押韵平仄造成的音乐感,也不像古典诗歌那么容易诵读、记忆。但是现代诗歌有自己的特征,不能用古典诗歌的美的标准去衡量。现代诗歌源自于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需要,它体现着现代人的思维,有着现代的情感之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呼唤的是人和人之间永远不能割舍的真实和最宝贵的感情,还有人对于土地的眷恋。他所呈现的这种美是不能重复的。徐志摩的《莎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其灵动飘逸之美也是古典韵文所不能传达出来的。卞之琳的《断章》中所蕴涵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思想,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较为少见的。
诗歌之美包含着很多层次。首先,是人类情感联系的永恒形式。人类的有些情感是从古绵延至今的,今天的人在今日今时的情境下,也依然会经历体验到古人曾经有过的那些感情。“千里共婵娟”,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美学共识,它准确而微妙的表现了一种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不论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人们一直经历着的情感体验。然后,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心灵融入自然的愉悦,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悠然见南山”,这里的山与人是一种契合的状态,心灵的闲适淡泊与暮色中遥遥南山已经融为一体,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最后,是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它包含着对自由精神的追寻,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于永恒的美的追寻,是升华到理性层面的思考。戴望舒的《我思想》中的“万年后小花的轻呼”,即是说只要有了理解者的呼唤,一些尘封的生命可能获得美丽的再生。这首小诗既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也表达了对美的永久生命的信心。诗歌的欣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要拒绝晦涩,不要拒绝象征,不满足于看待那种时尚的故事就为止了,要主动去看一些深层的东西,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这也是我们民族素质提高的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想像形象,把握物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流动、组合。不管是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离不开形象,它是诗人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景象等客观外物的表象。同时,诗人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像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象变成诗中形象。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也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的欣赏与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启发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想像诗中形象:1.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二、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情感是诗歌本质、灵魂之所在。闻一多先生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亦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情性”,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一首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诗人深挚真实的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即是此意。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体验诗中情感:1、通过形象体验情感;2、通过环境体验情感;3、通过类比体验情感。
三、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评论家独创的一个几乎与意象等同的概念,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意是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思想、哲思等;境即形象,指客观现实世界的事象、物象、景象等。二者的和谐统一、相互交融就是意境。诗人把主观之意,寓之于境后,“如水中之盐,无痕无味”,含蓄蕴藉,细嚼品味方可领悟。因此,笔者着重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人主观之意,怎样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味外之味:1.品味诗眼;2.品味结句;3.品味全篇。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即主观感情,境即客观风物,意境(也称境界)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即客观物境)与抒发的思想感情(即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的主观创作方面,前者叫“境”,后者叫做“意”,二者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的表面,表达作者更为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并给读者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在有限的实境的基础上营造无限的虚境,形成实境与虚境的结合,即实与虚、有限与无限、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 “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这一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的渗透于艺术意向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常常以各处独立与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这两种意境在中西方表现方式不同: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不国艺术则强调物我交融。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概念:意象是一种非现实的心理存在,是一个审美表意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意和象两方面。意境是中国古典美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最早由唐王昌龄提出。司空图将这一范畴具体化。宋严羽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之意境,清末王国维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二者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意境可以包含意象,但意象不一定能达到意境。二者都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形态,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和谐。
区别:
1、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涉及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象广阔,意境深邃;
2、在审美层次上,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的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限域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审美境界,从意向走向意境,意味着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他的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范围较确定,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和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所以,境界是有审美的,亦有非审美的,有道德、宗教、学术等境界,这是意象所不及的。
tag: 诗歌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