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首先考虑意象和意境。万事万物到了诗歌里都是意象,众多意象汇成一种意境。鉴赏诗歌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形象,叙事诗里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但他与小说里的形象不同,《长恨歌》里的李隆基、《琵琶行》里的琵琶女和白居易都不够丰满。写李隆基只为考虑他的爱情需要,写琵琶女只为表现“同是天涯沦落人”。鉴赏时就应该抓住这样的特点,比如琵琶女,我们只关注她的身世是不够的,不欣赏写琵琶曲的经典段落是不能真正理解琵琶女这一形象的,白居易的感慨也就根基不牢,思想感情地表达也就变得很苍白。这就是为什么白居易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琵琶女出场前的情况了。
其他形象也很重要,作者送客时的枫叶荻花、贬居后的黄芦苦竹,琵琶女年轻时的血色罗裙、老大后的江口空船,都不可忽视。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丰富有表现力,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鉴赏点。不再举例。艺术手法很多时候是大于它本身的价值的,无论是考试命题,还是平时学习都应该把它当成重点,也应该是学生发现的重要内容。《氓》里的赋比兴,有的老师上课时连提也没提,是不好的,《琵琶行》里对琵琶曲的描写不加以鉴赏就更不妥当。
思想感情就是“意象”与“意境”之“意”往往是诗人写诗的出发点,也是归结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主题的角度说,把《氓》理解成一首爱情诗也是错误的,给学生一种爱情观教育就更不对了。爱情仅仅是《氓》这棵树的一个树杈而已。
这次赛课,有几篇非常重要的散文。《小狗包弟》《我与地坛》《兰亭集序》都让人产生了越挖越深的感慨。可发现之处也是太多太多。《兰亭集序》中令作者“信可乐也”的美景、《我与地坛》里让作者思想信念发生重大转变的景物、《小狗包弟》中让巴老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的的景物描写,越思考,越觉得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可是这种好或是学生没发现,或是老师没挖透,总是让人感觉不过瘾。实在可惜!
巴老的忏悔,王羲之的痛与悲,史铁生写母亲的形象的用意,都是发现点。对忏悔理解不够,对痛与悲理解不全,对写母亲形象的用意理解不对(比如理解成母亲让我懂得如何活下去)都是遗憾。《氓》以此为题有何用意,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就行了,强行理解其他用意,牵强得很了。理解《我与地坛》时,把两部分生拉硬扯在一起,则是教材编者对老师和学生的误导。(必须放在全篇的七个部分中,才能理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狗包弟》中对开头艺术家与小狗故事的作用的发现也很可贵。但理解不够,引出下文的作用、提供背景的作用都有了,对巴老忏悔所起的作用很少有老师提及,那只小狗是别人赶它、踢它、打它,它不走,最后为主人而死,巴老的那么好的包弟却是他的主人把它送上了解剖台,开头就为忏悔做了铺垫。考试大阅读题目常有此类考查。
三、 为我们的发现可以提供帮助的几个点。
寻找作者写作的痕迹。《我与地坛》中园子等我,“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年”,在园中“看见自己的身影”,“最后终于弄明白了”生与死的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几句话把第一部分理得清清楚楚,我与地坛的关系也就明明白白了。
抓住反复出现的文句。《小狗包弟》中“您的小狗怎样?”出现了三次,每次作用都不同,一头儿是一只那么好的小狗,一头儿是巴老的忏悔,多重要的一句话。写小狗时,“日本种”“日本朋友”“日本通讯社”“日本作家”有什么作用?“包袱”“解剖”反复出现都可发现。《记念
抓住可以用来比较的文句。《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对藤叶的描写,前后不同,特别是颜色的变化,比较一下很有价值。“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时间不同,打击不同,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处。
不懂的文句。《小狗包弟》中“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表现力极强,内含极其丰富。还有“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学生不一定能懂,也是可以质疑的地方。
留白的文句。指那些作者故意不说明白的地方。《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写向子期的《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等等。
要让学生有所发现,老师不是旁观者,指导作用不能缺少。给学生一点火星,学生会给你一片光明。让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机,让我们前景永远灿烂。
tag: 我与地坛 , 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