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竖立纪念碑?——对人们的欺骗。
我对纪念碑的态度是什么?——希望能刻在上面,像斯巴达战士们一样被历史记住
我的铭文上将有一段空白,这说明了什么?——我并不理解我为了什么而上战场,折射出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无知;不知道生命的价值何在;
5、记忆中的学校环境描写:突出以前学校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和现在的学校做对比,同时这也是我不能确定这是我的母校的原因之一。
6、49小节中,在那“绝望”的日子,绝望的含义是丰富的,它既有祖国即将灭亡的绝望,也包含了主人公英雄之梦无法实现的绝望。
7、为什么我要写六遍,而且写的很大?——表示一种决心。
为什么老师在责骂我写了太大之后还是用同样大的字也写了一遍?——师生共同的追求,同时也可看出军国主义教育。
8、 为什么直到用六种字体书写的铭文的出现时才敢确认?
① 那是我自己的手迹,
② 这句话震撼了我内心隐秘的角落,是我记忆最深刻的部分
③ 我为什走上战场——铭文是根源!
9、确认是自己的母校后,我是什么心情?得知自己的伤势后又哪些表现?
① 惊骇万状,心剧烈地跳动
② 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失声呼叫,内心的痛苦
③ 认出了比尔格勒,他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
④ 渴望“牛奶”
作者对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并未作正面描述,而是体现在四次叫喊中
10、小说的标题有何含义?
①确认的最有力证据
②决定命运的一句话,为了这句话而走向战场
③充满了讽刺(我是为祖国而战吗?300名战士等同于学生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重点鉴赏小说的人物
第三轮的深度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可以通过预设问题和追问两种方式进行。
1、37小节,我厌恶学习,我对什么感兴趣?——在多哥上写的字表明了我的追求
总结:一个浑浑噩噩的十五六岁的少年,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狂热于战争,希望成为英雄。一个本该在学校接受艺术教育、传承人类美的文化的孩子却成了战争狂,这个罪过谁来承担?
2、、35小节,我对远处传来的炮声所发表的感想
即便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想象,大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并不具有美感,而且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毁灭,是成千上万人的丧生。更何况,这个炮声是在攻打谁?——我的祖国
我——有仗打就兴奋,不管炮声伤的是谁,并不是“为保卫祖国”而战,是一个战争狂。
我怎么会成为战争狂的?——“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可见军国主义教育已经渗透到血肉中去。
作者在小说中是如何表现这种军国主义教育的?——通过环境描写:挂战场英雄的画像,纪念碑、殖民地图等。
3、能不能就将“我”定位为一个彻底被扭曲了人性的战争狂?
不能,人性中还有未泯的地方。(一)我对以前学校的记忆(二)我对眼前学校的厌恶,觉得是一座“死城博物馆”(三)我渴望过牛奶的生活 (四)我对学校确认过程的反复本身就表明我的内心深处还潜伏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可提问(“我”为什么在认出自己的笔迹后会“惊骇万状”?我究竟希不希望这是我的母校?)来帮助理解。
总结:人物的形象往往是复杂的、立体的,没有纯粹的人。我毕竟只有十五岁左右,虽然我被纳粹的军国主义教育所侵渍,一心渴望走上战场成为英雄,对战争充满了幻想。可是眼前的现实却让我看到了战争最真实的一面,它不仅摧毁了母校,也摧毁了我自己。此时的我,最渴望的是“牛奶”的生活。
本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和我们初中学过的很不一样,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来表现,并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更好地展现“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插播一段希特勒青年近卫军誓死战斗的片断。
4、小说中的“我”不是个案,而是一代人,甚或是整个民族。
请同学们评评这一些“我”们。
明确:这是一个悲剧,是小说中我的悲剧(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也是一代人和整个民族的悲剧。战争对被侵略国来说是不幸,对侵略国来说也有可能是不幸,也许这就是“遭遇战争”这一单元要告诉我们的: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5、一切还来得急吗?他还能过“牛奶”的生活吗?他的结局会是什么? 给他安排什么样的结局才算人道?
都是人道,也都不人道——悲剧
这一切是谁的罪过?
tag: 教学 , 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