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总结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 )著名( ),名( ),字(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桃花源记》是一篇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 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反映了 的意愿。本文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本文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 三件事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交通(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2)妻子(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3)绝境(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4)不足(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5)无论(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6)鲜美(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6、“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7、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8、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9、“渔人”初见桃林的感受:
10、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桃林美景)?
1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
12、 桃花源得名原因:
13、渔人初见桃花源的感受是:
14、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15、写桃花源社会平静的语句:
16、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1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8、文中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9、第二段文字中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回答)
20、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句子:
2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3、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2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26、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27、“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2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29、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0、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1、以“桃花源美,美在……”开头,写一句赏析的话。
32、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明确:
34、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35、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6分)
3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7、“渔人”品行如何?
38、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的蕴藉何在?参考答案:
39、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
(一)想像桃源之“美”。
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
教师小结:(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
学生小结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明确:
4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tag: 桃花源记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