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案(3课时 )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教学重点)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教学难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记住本课字词的读音。
烂柯kē人 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 折戟jǐ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宫阙què 绮qǐ户 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
2、请你记住本课的字词的意思: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经行:经过 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
三、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6、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9、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附板书: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水乳交融
(酬赠诗)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四、欣赏《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7tag: 教学 诗词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