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反思19(表格式)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反思19(表格式)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969  栏目: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反思19(表格式),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的话:(大屏幕显示)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

1、  各段分别些什么?按什么顺序?

移步换景(西行、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2、发现小潭(1)

作者如何发现小潭?

隔、闻、伐、取、见,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读句子,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潭?水——清,石——怪,树——青

3、潭中的景物(2)

潭中有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4、  小潭源流(3)

作者在这部分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5、潭中气氛(4)

(1)小石潭周围的气氛如何?作者的感受怎样?

(2)读文,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为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叔文、王伓等人进行改革,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是永贞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

    半年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生活极为艰苦。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

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学生读冰心的话,读文,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生概括段意,思考写作顺序;

3、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发现小潭,读句子思考写法,读句子概括小潭特点;

4、学生品读第2段,思考讨论:潭中有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5、学生品读第3段,思考讨论:作者在这部分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6、学生品读第4段,思考讨论:小石潭周围的气氛如何?作者的感受怎样?

7、学生读1、4段,思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通过反复朗读、质疑讨论梳理思路、品析写法,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三、听朗读,体会作者情感,老师总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时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动静结合,融情入景,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过渡:下面进行一个很有趣的活动,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学生听朗读,体会课文写法、情感;学生齐读结语。

朗读熏陶,加深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四、趣味欣赏:

过渡语:什么是“趣味欣赏”呢?一个“清”字,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我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

1、学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2、老师说明要求:(大屏幕显示)如何欣赏

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的”。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哪一位先来说一下?

1、  学生选用带“清”字的词语,结合文章内容欣赏说话。

2、  老师展示趣味欣赏片段。(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大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

“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

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

“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

“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

“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

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学生读带“清”字词语;

2、学生结合课文轮流说一句含“清”字词语的话;

3、学生齐读《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换种方式赏析课文:既是再品读文本,又是语言表达训练,更是对课文内容、情感、写法的形象总结,意趣盎然。

七、教学评价设计

(     )同学,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填写《小石潭记》学习自我评价表:

《小石潭记》学习自我评价表

能翻译几段文字

能背几段文字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能说出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能结合课文写几句含“清”字的话吗?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从学生齐背《江雪》起始,在孤寂冷清的江雪中走近柳宗元。接着简介作者及文体特点,读文疏通文意,整理文言实词、虚词。最后在自由朗读中结束第一课时的学习。第二课时:由齐读课文始,向学生简单介绍游记。接着朗读课文,老师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写作顺序、品析写法、体会作者情感,突破难点;然后学生听朗读、读结语,结束这一环节的学习。最后带领学生走进“趣味欣赏”,换一形式品读课文,进行结合文本内容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在朗读“趣味欣赏”片段中结束本文的学习。

第二课时的导入及对课文2、3两段的品析环节很顺畅、很精彩。在介绍“游记”时,我提到了本单元的其它篇目,学生惊喜地发现这一单元的所有课文原来都是游记,发现的欣喜跃然脸上。一生在品析第二段游鱼特点时,竟然提到了写水的清澈,认为是侧面描写,就鱼的“皆若空游无所依”进行想象分析,很是精彩,给我带来了惊喜。

这两课时学生的学习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课堂里反复地朗读,使许多学生当堂成诵。

稍觉遗憾的是借鉴于余映潮老师的“趣味欣赏”环节,由于时间匆促为从容地展开。

十、袁月老师点评:

老师把握了本课的三个目标的要求,并将其落实在实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新课堂教学形式。设计巧妙,课堂挖掘深入。


上一页  [1] [2]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反思19(表格式)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