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结语: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共和国之恋》音乐起)
【板书展示】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凄楚忧愤 —— 深沉挚爱 —— 热切期盼
(首句至“苦水”) (贯穿全文) (“无形的手掌”至文末)
【课堂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我用残损( )的手掌
2、堤( )上繁花如锦幛( )
3、灰烬( ) 4、蘸( )着 5、永恒( )
二、用“/”为下列诗句划分朗读停顿
1、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三、朗读全诗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回答问题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一句中的“灰烬”“血”“泥”指的是什么?诗人的手抚摸到这些,是要传达他的什么情感?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一句中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四、诗中有许多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试按下面的标准分类整理,各摘录几例
(1)消极的、冷调的:
(2)积极的、暖色调的:
参考答案:
一、1、sǔn 2、dī zhàng 3、jìn 4、zhàn 5、héng
二、1、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三、1、“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2、比喻(暗喻)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四、(1)残损 灰烬 彻骨 阴暗 寂寞
(2)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如春
【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想从第一课时开始就通过朗读让学生逐步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起伏,始终贯穿朗读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很重要的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以情动人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因此教师先要动情之后才可以感染学生,师生一同走入诗歌的情境背景切入是感染学生的关键在紧抓文本的前提下,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要了解当时的背景因此教师不遗余力让学生充分了解那个苦难的岁月中诗人的经历期待学生产生共鸣,对文本的解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总有遗憾长存心中我个人而言,有一些拘谨,没有完全放开,还应该可以更轻松、自然些对某些环节的把握还可以更从容、严谨些最后时间的利用也尚待完善
【教后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三维教案11
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