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三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10年的
二、其人其诗:
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资料助读:(投影显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着名诗人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
超越个人的关怀,中学时代的戴望舒已经在心底埋下了1923年元旦,戴望舒和他的几位少年文友,创办了旬刊《兰友》,戴望舒自己任主编,编辑部就设在他家里在民国时期,
全国同胞所痛哭流涕的国耻日,在民国十二年的日历上发现了……如今我们《兰友》在这国耻日来作一个爱国的呼声这种与民族、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情怀,这种超越个人的关怀,从少年到中年,在戴望舒是一以贯之的,他写于抗战中的诗篇,与他中学时代在杭州写成的文章,其精神深处原是一脉相承的
戴望舒在香港结出的艺术与人格精神的果实,种子却是他在杭州的少年时代里就埋下的
戴望舒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具代表性的诗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三、品味诵读之美:
(一)认知性朗读
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录音,希望大家用心去倾听这首诗,听完后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语说一说你的感受,并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投影显示字词,生齐读两遍
锦幛(zhàng ) 荇(xìng )藻 蓬蒿(hāo )
蝼( lóu )蚁 憔悴(qiáo ) 灰烬(jìn )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彻骨
,《我用残损的手掌》三维教案11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