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还有吗?
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一下说话人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晓得?许是死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
生: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
生: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用这种口气?
生:动物
生: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在别人心目中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的地步!
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一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两年过去了,还欠十九个钱
生: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
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
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生: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回”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生: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生: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
(生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
(学生思考)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生: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批判这个麻木的社会
师: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在
好课如好文,顺课堂之肌理亦能感教师之品格
一、独到而精准的文本解读切口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教师的个性与功力
二、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但决定课堂成败的却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文学作品教学,切忌程式化的教条灌输,需要直指心灵的体验学习方式课堂伊始,
tag: 课堂 公开课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