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笑):看来写诗并不难嘛。
生3:我是干瘪的稻穗,匍匐着点示皲裂的大地。
师:还很有诗意呢。
生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即将从这里开始新的征程。
生5: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聚集你风雨沧桑后的幸福。
生6:我是失修的路基,以残损的身躯载着你缓缓前行。
(很多学生跃跃欲试)
(点评:学生们的仿写句就是在填补诗中的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是对诗歌鉴赏的延续。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五、美读,进入情境
师:刚才咱们自主探究了文中的意象,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意象,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每节诗中事物象征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呢?咱们以第一节为例,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读出祖国的贫穷落后呢?
生1:我觉得应用激情的语调来读
师:为什么?
生1:这样才能读出祖国的贫穷与落后(生读)
师:别的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生1:我觉得语速应放慢一些,才能读出祖国的贫穷落后。
(生读)
师:读得很深情
生2:我觉得不应是激情的语调,而应用痛苦伤感的语调来读第一节。
师:你也试着读一读。
(生朗读,将“把纤绳”读成“是纤绳”)
师:应该是“把纤绳”,不过瑕不掩瑜。还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
生3:我觉得应从形容词的重读上来把握,读出对祖国贫穷落后欲哭无泪的感觉。
师:请你试读一下
(生深情朗读,重读“破旧”、“熏黑”、“失修”、“淤滩”、“勒”,师生鼓掌)
师:太好了,请同学们也学着这位同学的读法来读一读吧,老师觉得还应该把握诗的节奏(屏幕显示第一节的节奏、重音),要读得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酝酿感情——,开始
(生齐读)
(点评:对于学生对朗读解读的偏差,老师并没有去求全责备,而是都积极加以保护和引导,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和帮助他们自己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师:请同学们从其它三节中任选一节在书上标出节奏、重音,标好后有感情地自读一遍,再到四人小组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看谁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生自读,四人小组比读)
生1:朗读第二节
(读得缓慢、低沉、压抑,全体师生鼓掌)
师:读得真漂亮,通过你富有磁性的、低沉的、深情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人民在贫穷痛苦中挣扎着试图摆脱绝望啊。
生2:朗读第二节
(读得深沉,尤其“祖国啊”读得很悲怆,师生鼓掌)
师:多么深情地朗读!你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心灵。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朗读的收获来齐读这首诗的后两节吧。注意读得清新、明快,高亢急速,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以及准备为祖国富饶而献身的热情,还要注意停顿。
(师生齐读,后两句读得不到位)
师:最后两句应是竭尽全力的呼喊,要读得有力量,咱们把最后两句再试读一遍,来——
(生心领神会,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直读得热血沸腾,震撼着在座的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啊!
(点评:诗的气质在抑扬顿挫的美读中彰显和培养,美读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标。)
六、延读、提升自我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像舒婷一样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并为之而奋斗一生,留下了历史上壮丽的华章,来,让咱们听听历史的回音吧!我领读,大家齐读名人后面的内容。
(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我们说——
(生稍稍一顿,然后比较杂乱地回答)
师:同学们,好好想想吧,希望大家都能像千百万的仁人志士一样,像咱们襄樊、咱们湖北引以为豪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叔叔一样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吧。下课。
(下课铃响)
(点评:这里由解读文本走向超越文本,让学生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让学生在吟咏名句的过程中,走出淡漠,走出小我,走向感动,走向思索,走向行动!)
总评:一、以“读”引领诗歌教学。语言文字蕴含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咏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执教者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读,还有老师的范读与指导,师生共同徜徉于朗读的殿堂,沉浸于诗中的爱国情感氛围里,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的真正对话。
二、以“对话”彰显民主气氛。整节课反映了一个民主的对话过程,没有呵责与霸权,体现了执教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对话中明了形象,体悟情感,在对话中探究丰富意象,在对话中砥砺思想,含英咀华,课堂就有了许多亮点。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朗读教学在平等、合作、切磋中,使教学走向高潮。
三、以“联想、想像”培养创新能力。本节课执教者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感受祖国形象;依靠想象,探究祖国形象;驰骋想象,丰富祖国形象,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歌,获得了更好的审美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