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辅导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03-06 16:56:48   浏览次数:654  栏目:中考语文辅导
标签:中考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12.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3.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三、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2.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3.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4.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5.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6.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8.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9.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理解性默写

1.       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5.       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 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       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8.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       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10.    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11.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

12.    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三、简答题

1.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记叙作者与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寻伴夜游)。
第二段——描写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

2.       概括全文中心:
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       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5.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6.       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                         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理解性默写

1.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7.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2017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