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03-06 16:56:48   浏览次数:696  栏目:高考复习辅导
标签:高考复习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此题选项的设置有从文中截取的,有文中语句变式表达的,有对文中语句含义片面或绝对化解说的。

解题指津:A项的语义从原文“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和“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中可找到依据。B项与原文的语义不符,原文说的是或然而不是必然。C项的表达与文中“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一致。D项表述颠倒了科技创新与艺术创造的思维特质。E项曲解了“职业的痴呆”的内涵,原文指的是科技或艺术工作者有时会过于偏执自己的职业,受职业的限制,眼界不宽。F项则是将原文的表达绝对化了,混淆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

参考答案:A  C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命题点密: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A项“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原文中有“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后来“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等信息,可以作论据。B项“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木兰花慢》为词,属于文学艺术,“地圆”则含有地理学知识,属科学范畴,可以作论据。C项中的科技美学则更是“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的标志。D项的“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只强调了艺术创新的特质,没有言及科学,不能作论述题干的论据。

参考答案:D(答非所问。)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这样写道:“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强调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科学性。第四段侧重说明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因而也都具有科学性。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重复,只是各有侧重。

参考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意对即可。)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指津:作者在文章结尾明确地告诉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借助形象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事艺术创造的人,应该学习科学,借助理性思维,把握艺术的规律。而两者的相得益彰,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答题时只要将文章结尾段的概括论述分条陈述即可。

参考答案: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得到全面发展。(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

(二)  知识规律总结

怎样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

1、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

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

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2、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

四、巩固迁移

(一)  迁移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园(节选

①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直是根本,曲随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即坏例)。

②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分析,不假思索而造成的。

③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④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注]所说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园冶》一书终未列式。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少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像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体”。

(取材于陈从周《说园》)

注:计成,明朝人,园林理论著作《园冶》一书的作者。

1、下列对园林中曲与直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

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被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

C.桥本是为连接两点而设,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D.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是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声影相依,有无相生,形神兼备,园中有诗,园中有画,这是古代造园者追求的审美境界。

B.无锡寄畅园景物面山而构,纳外山景于园内,使得园外有景,与古诗词意在言外相类似。

C.兰竹简单,画家能自成一格;小园简单,亦可成小园极则:全在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不拘一格。

D.诗词、绘画、戏曲、园林,各门艺术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规则、手段亦多相近,都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

3、根据选文第二段,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6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