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656  栏目:高考现代文阅读
标签: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例二:(2004年全国卷三第10题D项)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所以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本项把或然说成必然,D项提供的推断前提少了“似乎”一词,前提把或然变成必然,推断的结论也是必然的,前提错误,推断的结论便错误。

4.混淆程度深浅

例一:(2004年春季安徽、北京卷第10题A项)用切断污染源的办法治理土壤污染根本无济于事。本项混淆程度深浅,“根本无济于事”与本段内容不符,判断依据是“用切断污染源的办法治理土壤污染,只能阻止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例二:(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本项混淆程度深浅,本项由“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得出“沙尘暴必将被人类所利用”的结论,这种归纳法在此无法成立。

5.颠倒因果关系

例一:(1999年全国卷第17题A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本项颠倒因果关系,根据原文第一段的内容可知,在假设的前提成立“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技能”的条件下,得出结论“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

例二:(1999年全国卷第18题B项)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本项颠倒因果关系,判断依据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

6.强拉因果关系

例一:(2004年全国卷三第10题B项)化学药品和辐射线能够改变生物的根本性质,所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本项强拉因果关系,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二:(2004年湖南卷第10题A项)中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本项强拉因果关系,本选项名为推断,实质是判断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两个因果关系分句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

 二、重视考生答题时常见的错误题型。

笔者从1999年开始每年带高三学生,训练社科类文章的试题是1992年以来历年的高考试题。笔者平时统计发现以下几种题型是考生常犯错误的。

1.对某一概念最准确解释的判断 此种题型一般要把握对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一个概念的明确定义是:概念=种概念+属概念。命题者一般在属概念上设置的错误是考生很难做出正误判断的,而“种概念”正是此概念区别于彼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一:(2004年全国卷第7题)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答案:B 命题者抓住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三个特点来命题:一是人类胚胎干细胞位于囊胚中,二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未分化,三是人类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依据特点一排除A,因为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不是人类胚胎干细胞。依据特点二排除D,因为成人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依据特点三排除C,因为人类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而被认为具有全能性,并不能说人类胚胎干细胞就具有全能性。

例二:(2004年浙江卷第7题)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C.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答案:C 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而第二句话正是“过敏反应”这一概念的种概念。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全国卷第7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7题、2002年全国卷第7题、2000年春季北京卷第17题、1998年全国卷第23题、1997年全国卷第20题、1996年全国卷第20题、1993年全国卷第23题。

2.对文中某一语句正确理解的判断 从某一语句出发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对某一语句本身的正确理解,二是某一语句是为了强调或说明什么。第一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本身就是文中的关键句,它的语义是临时的,离开这个语境,就不存在这种语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应该把它放在前后文的语境中来解读。第二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是为文中的某一语义(文中常常有关键句)服务的,它的出现正是为了说明某一语义(文中常常有关键句),此种题型上海卷中常常出现。

例一:(2002年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答案:B 本选项的错误有两处,一是“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二是“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便形成沙尘暴。起到平衡生态的作用不等同“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判断其余选项的正确依据在第二、三段很容易找到。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全国卷第8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9题、2003年春季北京卷第12题、1997年全国卷第21题、1995年全国卷第21题、1994年全国卷第24题。

例二:(2004年春季安徽、北京卷第7题)第一段里“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一句强调的意思是

A.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渐进的。 B.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治理。

C.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D.土壤污染的治理目前还没有可行办法。

答案:B 本题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就变得太简单了。抓住后面两分句所阐述的原因——土壤污染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就能迅速得出答案。

2004年的15套高考试题中没有此类题型,师生备考时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春季北京卷第13题、2002年夏季北京卷第12题、1996年全国卷第21题(此题难度较大,平时训练几乎没有学生选择正确)。

3.依据某一结论选择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的正确判断 此种题型一般以“选择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证据)或原因的一项”的形式出现。正确的答案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一般有明确的表示,而唯一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的选项又往往夹杂在陈述原因或依据(证据)之中。考生必须理清前后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那些说明原因或依据(证据)的标志性词语,才能得出正确选项。

例一:(2004年全国卷二第7题)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答案:D 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干强调的是“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的原因”,在文中可以找到“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一句, “因此”在因果关系中表示结果,A、B、C三项内容均在“因此”前表原因,D项内容在“因此”后出现,不属于这一因果关系,它是白鹤梁“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

例二:(2001年全国卷第18题)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相关文章

tag: 文章  如何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