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答案:C 此项只是叙述一个事实——两汉之间神话里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它与“飞廉铜马”一名没有任何关联,作者叙述此事实是为了引出“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不是神话。故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 其余三个选项属于可从第三自然段中直接找到。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8题、2002年全国卷第9题、2002年春季北京卷第17题、2001年全国卷第17题、2000年全国卷第18题、1999年全国卷第19题、1995年全国卷第22题、1993年全国卷第25题。
4.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正确判断 此种题型在2000年全国卷中首次出现,2001年的《考试说明》明确了这一考点,以后每年必考。仔细分析2001年以来的试题,出得成功的并不多,有些选项与其说是推断,倒不如说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文材料本身无法设置推断题,尽管设置了这种形式,考生是很容易判断出正误的。如2002年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本项的设置毫无意义,考生一看便知错误。但是能够经得起推敲,需要考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推导的命题,考生是极容易犯错误的。请看例题。
例一:(2003年全国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气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答案:B “台风将远离日本”在文中不能找出推断依据,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台风可能远离日本,可能偶尔袭击日本,也有可能频繁袭击日本,存在多种可能性,因为除此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有影响作用。 A的推断依据: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 C的推断依据: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D的推断依据:①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②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
例二:(2001年全国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答案:C 判断依据: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由此无法推断出“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的结论。 《光明日报》撰文的作者引用《三才图会》作为“飞廉铜马”命名的证据。作者批驳“飞廉铜马”这一命名,采取批驳论据的方法。作者借用《四库提要》来批驳《三才图会》,可见《四库提要》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故A项正确。 B项表面上是推断,实质是在叙述一个事实,能注解《淮南子》或《楚辞•离骚》的人肯定可以称为“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光明日报》撰文的作者命名“飞廉铜马”,从他的论据看,是希望把“马”与“燕”结合在一起来命名。本文作者命名“紫燕骝”或“飞燕骝”,也是希望把“马”与“燕”结合在一起来命名。在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二人是相似的。故D项正确。(此题很有区分度,是一道好题。)
2004年的15套高考试题中,除北京卷和上海卷外,其它试卷都设置了此种题型。师生备考时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4年春季安徽、北京卷第9题、2003年夏季北京卷第10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10题A项、2002年全国卷第10题、2000年全国卷第20题。
三、安排合理的阅读时间和高效的阅读方法
社科类文章的命题是12分,在考场上本着一分钟得一分的原则,考生花费的时间应该不少于12分钟。为了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同时又保证后面的题目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考生可安排12—15分钟来解答此题。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反复使用各种阅读方法,最后发现,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此题准确率较高。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做题节省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原文中去找信息。比较尴尬的是碰到自己不喜欢的材料,第一遍没有把握文章内容,每做一题你可能都得把原文再读一遍。这在考场上是最忌讳的。因为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特别注意题干是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有些考生往往因为审题失误导致失分。
第三遍: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有时考生虽然排出了三个选项,对剩下的选项仍持有怀疑态度,这在高考命题中很正常,大胆选择,不要迟疑,因为其它三个选项都有明确的排除依据。往往作为答案的选项,考生一般觉得模棱两可,这不是考生的理解问题,有时候是命题者命题的严谨性问题。
针对性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有这样的记载:“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③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④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
tag: 文章 如何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