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656  栏目:高考现代文阅读
标签: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⑤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⑥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⑦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荔枝原产于我国”的论据的一项是

A.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B.少有人说起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

C.蔡襄的《荔枝谱》(1059)记载了福建荔枝。

D.从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时候算起,广东荔枝的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年多年。

2.下列有关第⑥段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据考证:古代介绍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且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B.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C.蔡谱中记载的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的“宋公荔枝”已有千年历史。

D.陈谱中记载的“陈紫”荔枝现在仍然广为栽培。

3.下列对原文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说明荔枝壳的特点时用了定义说明的方法。

B.第③段介绍荔枝肉的特点时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

C.第④段介绍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D.第⑦段为了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⑦段的叙述来看,可知前人北移荔枝均未成功。

B.作者对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均提出异议。

C.根据介绍荔枝的书来推测:荔枝的品种可能超过32种。

D.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能够做到。

答案讲解:

1.B “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这是事实,可作为“荔枝原产于我国”的依据,但“少有人说起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外界几乎不知道这个事实,就不能作为依据。

2.C A项中说“古代介绍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原文说“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这两者的表述不同。B项中说“蔡谱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原文说“蔡谱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果树志”和“树志”的外延是不同的。D项中说“陈谱中记‘陈紫’荔枝”,根据上下文来看,“‘陈紫’荔枝”记载在“蔡谱”中。

3.A 第②段说明荔枝壳的特点的原句是“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运用了比喻说明(打比方)和解释说明的方法,没有定义说明。

4.B 作者对“瓤肉莹白如冰雪”的描写持肯定态度,据此判断B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这种情况结合实例来看比较清楚。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还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本人又很希望得到清高之名;然而他却终于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诸如此类的话,就很难和清高挂钩了。不过,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至于孟浩然,他本来也是想做官的,试看《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他在写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雄劲的名句后,接着就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后来做不成官,还不无牢骚,所以说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之类的话。但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朝廷;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可见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特别是归隐之后,在寂寞心情中,也多有恬淡之意。这样看来,孟浩然是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的;而且有人也的确这样认为,试看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醉月”句用《魏志•徐邈传》典,暗指孟浩然因剧饮违韩朝宗之约事。)可见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然而孟浩然在历史上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是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似乎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的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平衡。就是对发财致富乃至既富又贵得人来说,倘若能够将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也许,这就是许多人不愿彻底扬弃清高这个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并继续有意无意地维护其价值的原因。

1.下面对李白、孟浩然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事例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B.孟浩然的事例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具有模糊性。

C.李白、孟浩然的事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

D.李白、孟浩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清高”在人们心目中是褒义词,但也不算是对别人的高度评价。

2.下列不属于“李白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依据的一项是

A.他的诗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

B.他有时为官心切,极为自负,缺乏恬退风度。

C.他有了为官机会,自恃才高,狂妄不羁。

D.他失去官位后,表现出蔑视权贵和后悔为官的心理。

3.对“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一句中“此”指代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指代孟浩然的事例。

B.“此”指代李白、孟浩然两事例。

C.“此”指代孟浩然的事例、李白《赠孟浩然》诗和《唐书•孟浩然传》。

D.“此”指代李白《赠孟浩然》诗和《唐书•孟浩然传》。

4.李白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与李白相比,在作者看来,孟浩然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原因的一项是

A.孟浩然一生未做官,且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

B.在寂寞的归隐生活中,多有恬淡之意。

C.李白《赠孟浩然》诗认为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

D.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诗表现出极为明显的求援用世之心。

5.作者漫话清高,结合全文看,下列不属于作者表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行为和思想。

B.“清高”在传统文化里并不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概念,它只代表着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C.“清高”算不上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更算不上对别人的很高评价,却是我们现代人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独特传统。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富贵与否,现代人都乐意用“清高”来装点自己,对人对己没有坏处。


上一页  [1] [2] [3] [4]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相关文章

tag: 文章  如何  , 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