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胡同文化》关于语言特色的理解、文化比较辩论教学的课堂实录,
生:(举手)
师:好,因为第三、四组认同胡同文化的多一些,我就给全班划分为二个“派别”,就是“胡同派”和“高楼派”吧。(生笑)作者这样看胡同文化,对照课文,想一下,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哪一个更有优势,各自有什么弱势,给你们3分钟时间准备,怎么样?
生:好(看书讨论3分钟)。
师:胡同文化,有代表发言吗?
生1:胡同文化有优势,很热闹,人的距离近,大家能够不约而同地会鸟,喝酒,下棋。
师:“高楼”注意听人家的发言,以利于反驳啊。
生1:那二位对那一段打小姑娘的事情的态度,就是住了“高楼”的缘故,所以不管闲事了。
师:噢,他们如果住了胡同就不会是这样的态度了,是吗?
生2:还有,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远离了热闹。
师:噢,你说的是环境安静。
生2:胡同有很典雅的感觉。
师:高楼派?
生3:刚才他们说的不管闲事的二位老人原是住在胡同的,与高楼无关。
生2:不是,他们中有团结,文明的精神传统,我们还要这种传统,而且要发场。
生4:“我是高楼派,首先,高楼是科技发达的象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齐声):哇——(欢呼鼓掌)
师:你说高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言好有高度啊!
生4:住高楼的人思想就应该进步一些。
师:那你认为,住高楼的人就应该管一管打小姑娘的事,住胡同的人就可以不管。所以,住胡同的人就说,让他道歉没有理由,那同一个事例怎么证明相反的观点?
生5:(举手)
师:请。
生5:我觉得,这是不同的生产力背景下发生的事。
生(齐呼)哇!
师:你又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啊。
生6:我认为高楼文化是胡同文化发展过来的。
师:你是哪一派的?
生6:中间派的。
生:(齐笑)
生6:高楼文化是历史走过来形成的。并不代表高楼文化好。胡同文化使人与人之间有一堵墙,课文里说到,邻里之间,过往不多;高楼文化有一点进化,二者各有优缺点。即高楼使人们之间的墙越来越厚,邻里之间交往更少了。这二者都不很好。但这些是人造成的,不是环境造成的。
师:你认为,不论什么文化,关键在人,是吗?
生6:是的。
师:你看问题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这二种文化都画地为牢。胡同画出的是四合院,书中说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而高楼则切分为每一户人家。我也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成这样了。人们之间隔膜深了。按照“天下为公”的说法,我不认为高楼好,我不希望有这样的文化,还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提防,夜里睡觉可以不用关门;用现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选择,我选择穴居文化了。
师:很有“老庄”风格啊。
生7:我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希望人们有交往也有能独立的空间,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烦多。
师:你是国家未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很好人选啊。(众生笑,鼓掌)
师:同学们发言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请接着来。
生8:刚才王典的说法太理论化,不可能实现的。
生9:我是中间派的。我赞同孙枫的观点,有人曾说,在城市这所用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独和无助。但高楼为什么代替了胡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胡同里的人很清闲,年老的摇一把蒲扇,年青人无所事事去会鸟,生活节奏缓慢,不合现代生活的节拍,所以被高楼取代了。但进步的文化也是双面剑,至于为什么,我目前也说清楚了。
生:(鼓掌)(举手)
师:这么多人要发言,我该叫谁呢?请你!
生10:我代表胡同文化的,我首先反驳王典的观点,她说的那种夜晚打开门睡觉的生活是不现实的。胡同文化具有历史意义,是传统文化,不会完全被取代,一定会得到一定的发扬。
生11:我是胡同派。如果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看一看课文73页的第一段。
师:特别注意,我们听,她讲话的依据是从课文中来的,很好。
生11:北京人也“处街坊”,看得出来,北京人讲究独门独院也讲究“处街坊”,这与现代人相似,现代人讲究交往,也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空间。现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人们心理的隔膜更大了。刚才有同学说过,混凝土已经使人际之间的距离更大了,我们应该感谢胡同文化,它使我们既保持一定距离又不会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更加拉大,现代高楼里的人,邻里已经完全是陌路人,见了面也不说话。
师:在你看来,胡同文化并不是那么隔膜的,它有适度的交往,又使人们保持了适度个人空间,就算今天的高楼文化也是胡同文化发展而来的,是吗?
生11:是的,还有,今天的高楼里的人有一定交往,也是从胡同里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胡同文化。
师:汪曾祺先生说:“再见吧,胡同。”,那么,你的意思呢,则是“你好,胡同。”对吗?
生:是的。
师:好,请坐下。
生:(鼓掌)
师:还有吗,有请 “胡同派”
生:(不满地)又是胡同啊
师:好好,我改正,待会儿,多请你们“高楼”发言
生12:胡同文化还有适用价值,如课文里说到有上马石、栓马桩等,它们的历史价值还在,为后人提供了考查的依据。
师:好,有请这边
生13:我赞赏高楼文化,从74页17段看出,胡同走向衰败没落,如果外国游客来看到残破的景象,就认为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影响中国的形象。
师:哦,她是站在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胡同的,发展高楼就可以让外国人看见中国的发展,如广州的中信大厦多么骄傲地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啊?
众生:(掌声)
生7:我先想反驳一下麦家辉的观点,我自己也没有说完整,大家觉得胡同已经不适合现在了,已经To old.
师:她是英语科代,说话要用英语才能较好地表达啊!
众生:(笑)
生7:大家看看物理书,知道物质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看似两极但都是可以统一的,同样,我说的穴居文化,不是过钻木取火的生活,我讨论的是理想,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会更适应物质生活更丰富的将来,人们可以夜不闭户地生活。
师:运用了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来论证啊!
生14:为什么高楼这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高楼?这是现实存在,胡同总会走向没落。
生15:我比较支持胡同文化。对胡同有很亲切的感觉。
师:你住过胡同吗?
生15:住过类似胡同的院子。高楼只是人口与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我们住高楼只是因为人多了,如果建胡同要占用更多的土地。
师:你是从国土资源部部长的角度来考虑的。
众生:笑
生16:外国人不会因为看到胡同就说中国落后,这可能还是他们喜观看的特色建筑。
师:你是从旅游局长的角度看的。是啊,北京有一个旅游项目就叫“到胡同去!”很买座噢!
众生:(掌声)
师:有请继续。
生9:我说高楼是胡同发展的结果,我又倾向于胡同文化,书上说:“偶有剃头刀子的 ‘唤头’之类”,这些在高楼里是见不到的;还有,课文说,北京人容易满足,高楼是从胡同发展来的,不好说谁优谁劣,至于高楼的“隔绝”状况是不会长久的,古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人本性是趋于交往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胡同文化》关于语言特色的理解、文化比较辩论教学的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