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其,代自己;之,主谓间,取独。
寡人请更:请,表敬副词,不译。
吊有忧:吊,古今异义,这里讲成慰问。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今异义,这里讲成原野。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离开。)
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
(简要的话概括就是:关心百姓、卑事夫差)
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 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
明确:精神可嘉,不怕失败忍辱奋斗,卧薪尝胆,不屈不挠
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
回答:不是。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
仍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
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通“毋”,不要;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生丈夫:丈夫,古今异义,男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问:课文中写勾践“十年不收于国”与前面“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古代,赋和税是有区别的,赋一般指出人力,牛,马,车等以供军用。
税一般指田税。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结、美、饱,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练。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这话是定语后置,“四方之士来者”,即来的四方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句,译为飘游在外的国家的年轻人。
无不歠也: ,通“啜”,给人水喝。
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十年不向人民收赋税。
(翻译)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让他们在义理方面切磋探讨。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必问其名” ——理解一:问通闻,“使……出名”(有名声),目的是想通过自己亲善亲为,与民同乐,以扩大影响力,增加亲和力,提高支持率,为下文“国之父兄请战”“国人皆劝”的同仇敌忾埋下伏笔。理解二:勾践不仅给吃的,给喝的,而且还问问他们的名字,以体现出君王体恤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翻译后的意思可以看出,勾践“十年生聚”励精图治具体有哪些措施?
明确: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修养生息
(老师范读)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4.、5段中讲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最终能消灭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2、越国君臣的精诚合作团结
3、吴国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在4、5自然段中,作者用饱含赞美之情的笔墨,形象的表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翻译)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这里可以看出,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翻译)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这个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越王勾践十年图强,医治创伤,人心所向,一举灭吴。充分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得到人民的爱戴和理解,谁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三、结课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情节,下节课,我们会具体归纳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勾践求贤,文种进谏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7
tag: , 高一册语文教案,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