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怜”苍苔。
生:“怜”就是喜爱的意思。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他舍不得“踩”苍苔,所以说“印”。你想啊,“印”上去,就好像在苍苔的肌肤上留下一点儿印儿,好像画上去的,一定很好看。
生:也许诗人想在苍苔身上留下印记,而不是踩,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吧。(掌声)
生:还有,诗人为何穿屐鞋?一是怕滑,他怕自己摔一跤,更重要的是屐齿少,印儿就少。
师:是啊,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大胆想象。
生:是不是很时髦?叶绍翁穿着屐齿,显示一种身份,说明自己很休闲。
师:到高年级我们就会背诵李白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教师吟诵)
生:所以,叶绍翁也要穿木屐,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游园,好潇洒,好惬意。
师:可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有点担心屐齿给苍苔留下——
生:印子。还有一点,就是心疼的感觉。所以,觉得怜惜。
生:所以,这“怜”还有另一个滋味。
师:孩子啊,请你给我们走一走,怎么走就怎么读。(指一生,笑)我们来听听,这“印”中既有喜爱,还有怜惜的滋味儿。(该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老师。)
师:嗯,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穿着袍子啊,拎着衣角啊。(师模仿生动作)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啊。(生读略。)
生: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话(做难以下脚状),得这么走。(另一生走向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踩得快,印就少,还浅!(生读,读得特别轻。)
师: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生读)那日,叶绍翁看到陆游笔下的春雨过后的杏花。他偏偏不写春雨,而写春雨过后的苍苔——这也是——怜(“怜”字学生说出)。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
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那个作者叶绍翁,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说园主人不喜欢诗人来游园。亏得用“怜”不然的话怎么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呢?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还有这句中的“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这就“嫌”就成了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
生: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可以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记了。可古诗仅是几个字。
师:难怪古人说,“吟成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韵味,我们对古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这就是诗的魅力!(深情地)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体会对苍苔的特别的爱吧。(生读出了诗情。)
2,“怜”柴扉。
生:对柴扉的“怜”,我从这个“扣”字中能体会出来。
师:扣的意思是——(说生“敲”。)
师:刚才韩愈说用“敲”啊,那咱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指着另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小‘敲’柴扉不开”别扭。“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而且那首诗中“敲”好,但放在这里就不合适。小扣就是轻轻地“扣”。(该生用动作区分了起来。)
师:谢谢你的比较。那我们一起用动作体会体会。(学生表演略。)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的“扣”(指其中一位学生),刚才给人一个手背“敲”,现在却用手心“扣”。同学们就像她的样子扣一扣。(师生做动作,手呈握拳式,用手指肚扣。)
师:(继续对着这位女同学)从这个“小”字儿,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小心——(生:翼翼。老师让同学小心翼翼,轻轻地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指一生)
生:扣了很长时间。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生读略,体会“久”。)
师:虽然性子我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生齐说)。
师:就这么扣啊,扣出了那可是对园主人的——尊重(生说出)。
师:对啊,扣出了那也是对春天的——(生说出“喜爱,热爱”)。
生:对春天的虔敬。不忍心打扰它们。就是一个“怜”。可见,用这个“扣”体会喜爱中的怜惜,
师: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读略)
3,“怜”红杏。
生:毕竟我们小扣了这么长时间柴扉,可柴门还是不开,多少有些失望呢。
师:但,失望变成了希望——(教师引读诗的后两句“一枝红杏……”)
生:“一枝红杏”,让我想象到了“春色满园”。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这两句的哪个字让你感受到对红杏的“怜”?
生:“出墙来” ,你看一枝红杏从墙头翻出来,真了不起。
师:这个“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你能对比着讲讲吗?
生: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红杏的“出”。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遮”;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的是“关”。 “遮” 就是简单地盖,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出来。“关”呢,“关”表现关得很紧,要出墙来不容易,可红杏没有关住,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
生:这个“关”字,就是更加体现出它能关得更牢固,“遮”只是表面上遮了一下,而不是真正把它牢固住了。那就是说关得紧,出来的需要费力。
生:“关”的意思就好像把它给牢牢地囚禁住了,而“遮”是在表面上遮了一下,它很容易就钻了出来,这样更体现出一支红杏的力量有多大。
生:就像这屋子一样,把这门啊,都关上,这字啊,就叫“封”,我要想出来,那就需要力量。可是这个“遮”呢,就不怕,所以你看这个“关”字,你越关我,我就越想出来。你越使劲关我,我就越想出来。这样就显得我这枝红杏多了不起啊。
师:你们的见解竟然和原清华大学钱钟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尽管叶绍翁在宋诗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关”字,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
生:如果没有“关”的话,红杏就像野花一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所以这一“关”,就显得红杏特别有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读这句。(诗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读得很有力量。)
生:这枝红杏还有特别的地方,就是“一枝”引出“满园”。
师:那“一”和谁相对?(生:“满”字。)
师:既然“一”相对于“满”,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
生:“三”枝红杏出墙来。生:“十”枝红杏出墙来。(全场大笑)
师:越多越好啊,那十枝,百枝更能说明满园的春色啊,干嘛就这一枝?前后桌再讨论讨论。(生讨论)
生:我觉得这一枝太特别了,多独特啊。
生:如果说十枝红杏都出墙来的话,他就不能说是关不住了,“关”就没劲了。如果说十枝红杏出墙来的话,那么说明出墙很简单,就不能表示出红杏的力量。
生:一枝的话,我觉得很欣赏,能更加体现出它的美,如果十枝的话,不觉得它特别的吸引人,也不会非常地注意它了。
,游园路上的不遇中有遇《游园不值》教学实录tag: 教学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