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情境对话中领悟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揠苗助长》的寓意颇有难度。上述案例中,笔者没有机械地讲寓意,没有抽象地说道理,而学生的理解却是极为深刻的。
“小朋友,我就是那拔苗人啊,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苗往上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情境的创设,真心地请教,使学生走到了田头,来到了老农面前,“老农”的不解和真诚,使学生产生了帮助他解决难题的心理驱动,这种驱动催发了学生劝说的话语:“老伯伯啊,怎么种田的人连这点知识都不知道呢?”“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律办事。”“老伯伯,庄稼生长靠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这样的发言,不是对寓意的最好理解吗?
“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拔苗人会怎么想?”“老伯伯啊,听了人们的劝说,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以后会怎么做呢?”提问角度的变换,促进了学生角色的变更,学生由劝说者一下子变成了被劝说者,真诚的劝说变成了真心的悔悟,深刻的教训又转化为改过的行动。
“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有没有类似的人呢?”“学了这则寓言,你想告诉人们什么呢?”有机的联系,巧妙的启发,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拓展中具体理解了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规律办,不能一时求快,好心办坏事。”这样,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更进了一层。
可见,情境的引入,角色的扮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深刻的语感。
2、精选训练点。就一篇课文而言,蕴涵深刻的内容可能不少,是否都要引导学生探究呢?答案是否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阅读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语感深刻性训练仅是语感训练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要精心选择最有价值的训练点。上述案例的寓意,是文章的灵魂,笔者抓住了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见,进行语感深刻性训练,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选择最有价值的训练点。
3、把握训练度。语感深刻性训练还要注意把握“度”的把握。教材中不少言语的内涵,别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也难以说尽说透。如果一味追求深透,只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学生不得要领,教师只能以灌输作罢。上述案例中,教者注重了分寸的把握:〈揠苗助长〉寓意的感悟,以能悟出道理为限,没有在语言概括的精确性上多作文章……可见,在度的把握上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以学生的能力所及为限。深挖“微言大义”将走向语感训练的反面。
言语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言语的凭借。对言语的深刻感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有了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才有对言语的深刻感悟。不可想象,一个不能透视生活现象的人,能够领悟言语的含义。同样,也不可想象,一个对语言文字难以深切感悟的人,能够对生活有什么深切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言语感悟力,实际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语感的深刻性训练,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让课堂走向个性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材往往被视为“圣经”,不要说是学生,就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它也显得神圣不容怀疑,不可“侵犯”;我们的教师则往往被视为“圣人”、标准答案,其“神威”不容质疑,不可冒犯;我们的教学往往习惯于主客分立,教师给予,学生受之。学生稍有“旁逸斜出”就被无情“修剪”,稍有“异念出头”,就有为众矢之的,被看作“怪异”。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主动性缺乏了,独立性泯灭了,创造性被扼杀了。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与智慧,是一种开放民主、互动对话的课堂,是一种依学定教、相机生成的课堂,是一种充满激情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条绚丽多彩充满神奇与变幻的七彩路,随时都有惊喜与收获;教学,又像一条充满激流与险滩的小河,随时都有旋涡和暗礁。
教学《揠苗助长》一课,备课时,笔者并没有注意教材存在不足,教案中更没有丝毫有关教材不足的讨论与修正。教学流程完全是相机生成的,教学的资源完全是相机开发的,教学的价值完全是意外获得的。这节课,根据学情的变化,笔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创设和谐气氛,激励展示个性,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愉悦的情境中不断获得成功,收获喜悦。
(三)让细节展示生态
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鲜活的课堂教学生态总是呈现在许多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间。“于细节处见精神”,关注细节,尊重细节,剖析细节,也就成了我们研究生态课堂的一个全心视角的独特空间。
本堂课中就有着如此生动逼真的细节,这堂课中师生交流对话的状态就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笔者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课中如何顺学而导,由此激发了孩子的多元感悟;平等对话如何由谨慎到放松;在出现“另类”的声音时,教师的机智应对,又如何寓教于激发鼓励之中;而那种田人家的孩子则如何将所有孩子的思维扇动起来……你也许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体悟这些细节中所蕴涵的和谐与平衡,感受到生态课堂的那一份天然、精彩和美丽。
tag: 教学 课堂 原生态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