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送教课)
知识点:
字:1、“嚷、惩、铿、锵、肇”的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还有一个四声的读音可以组成“到处”。
2、“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后面几笔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讲解笔画。
词:1、理解词语
焦点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诸生 胸怀
2、积累:四字词语 例 风和日丽、热闹非凡等
句:1、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体会过渡的作用。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本文的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
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或谈自己理解到的词语。
2、交流自己收集到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况和周恩来的生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
第三件事:立志
4、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设计目的: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对字词的检查,目的就是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设计目的: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通过找句子,谈感悟,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认识。]
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
(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同位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设计目的: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
A指导朗读指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
齐读。
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
学生提问。
寻找答案。
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设计目的: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C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送教课)tag: 教学 中华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