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永生的眼睛》的教案(第二课时)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第二课时)

11-07 15:34:22   浏览次数:408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第二课时),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永生的眼睛》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通过记叙琳达的亲人捐赠眼睛角膜的事情,赞扬了他们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

崇高精神。

本文是“热爱生命”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

深的词句。文中父亲的两句话含义颇深,需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涵泳,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落

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关键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敢于质疑问难,愿意发表见解,也已经具

备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文中主人公做法的认同和共鸣。

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故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回家做小调查的作业,初步了解

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再通过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基本了解角膜捐献的现状,为学文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1、      课前小调查:你周围的人对于捐赠角膜等器官有何看法?

2、      第一课时向学生补充介绍原文结尾(两周后温迪在车祸中丧生,琳达主动捐献女儿角膜,使

两位盲人重获光明)。

[设计理念]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

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流程

一、         交流调查结果,引出话题

1、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回去做了一个关于“你周围的人对于捐赠角膜等器官有何看法”的小调查,谁

愿意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谈谈你对自己调查结果的看法。

2、出示器官捐赠现状数据。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

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

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

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

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

【布置课前小调查,旨在让学生对他们比较陌生的器官捐赠领域及人们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

认知。出示的二组反应器官捐赠现状的数据则直观地反应出目前大多数人尚不能接受器官捐赠的现状。

3、      提炼探究主问题

从同学们的调查和这几组数据咱们能够得到这样的信息,目前人体器官捐赠在国内外的现状都很不乐观

,大部分人都还不能接受器官捐赠。然而本文的作者琳达一家,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却先后有三个

人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此刻,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估计学生的主要疑问有:为什么琳达一家会有那么多人主动捐献眼角膜?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庭涌现出

这么多眼角膜捐赠者?

【一边是器官捐赠的尴尬现状,另一边是琳达一家先后出现三位角膜捐赠者,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内心自

然产生了探究“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庭涌现出这么多眼角膜捐赠者”的欲望。而这也自然地成为教师引

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主问题。这个主问题的设置,不仅有效地整合了课文的各部分内容,为全文的教学呈

现了一条明晰的主线,而且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引导学生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及其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的品质】

“是什么原因让琳达一家涌现出这么多眼角膜捐赠者?”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以本文的主

人公琳达作为突破口,或许能帮助我们顺利地找到答案。因为琳达在对待家人捐赠器官的问题上,刚开

始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是极力反对的,而她后来的态度又产生了怎样的转变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态度

上的转变呢?

【 有了大的探究方向,还需要有具体的探究路径。在这里,教者自然地将主问题引导到了“琳达的态

度是怎样转变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态度上的转变”这个小问题上,使学生的探究变得更加具体,更具

可操作性。】

二、         探究琳达态度的转变过程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琳达在对待家人捐赠器官的问题上的态度是怎样一步步发

生转变的,用笔在课文相关地方做做标记。

2、汇报交流。

琳达对待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何变化?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

捐献父亲的角膜→为女儿“骄傲”(主动捐献女儿的角膜))

3、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引导感悟琳达对捐献母亲角膜的强烈反对

(1)     琳达最初对于捐献母亲角膜的态度是怎样的?(痛苦、气愤、不能接受)

(2)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琳达的这种痛苦和气愤,请你读一读,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琳达此刻

的心情。

(3)     出示句子,重点研读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A、抽生读。你想读出什么?

B、抓住“哭喊”,引导感悟。

课文在这里为什么用的是“哭喊”,而不是“哭着”、“哭闹”?

平时我们如果对着老师、长辈大喊大叫,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那么从琳达的“哭喊”,你又读出了什

么?

C、面对琳达近乎歇斯底里的哭喊,同学们,我们能责怪她自私,责怪她不懂事吗?是啊,我们不能。

因为14岁的琳达实在不能接受医院从她最可亲最可敬的母亲身上取下眼角膜,她想让妈妈完整地来到世

上,也完整地离去,这实在是人之常情,我们有什么可责怪她的呢?让我们再来读读琳达发自肺腑的话

语。(齐读)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哭喊”,教者先是让学生采取换词的方法进行感悟,再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

[1] [2]  下一页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第二课时)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