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宏锋
1709年北京西郊北面的一片平原上有一群人在挥汗建筑,历时150多年,这里耸立起了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圆明园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次年,有一位叫巴特雷的法军上尉亲历了在中国的这一次“举世壮举”以后,写信给维克多•雨果,希望他能够为此写一些赞美的文字。雨果在回信中写道:“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滚滚向前,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看得见毁灭,也看得见重建。一次次被毁灭尽管沉重悲愤、痛彻心扉,但是它终将被一次次更强大地重建。它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永远发展!历史在毁灭与重建中更添厚重,文明在毁灭与重建中愈加灿烂,文化在毁灭与重建中薪火传承……其实人们并不仇恨所有的毁灭,自然的毁灭,合理的毁灭,这是规律的必然,但是,有一种毁灭,那些毁灭者却被泯灭了良知,是强盗的行径,就像圆明园的毁灭!她的毁灭让人不知所措,她的毁灭让人来不及思索,就像一场梦——她像梦一样开始,像梦一样毁灭……对于圆明园,我们有很多话好说,但想说的时候,又说不出来!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总会有这样的结果:他让我的思维的触角伸展得很远,很远,那么多的触角想要什么都抓住,但抓住以后又是遗憾,因为我终于发现其实我什么也没有抓住——王老师对于课的领悟与驾驭,不是我辈晚学想得那样机械与单一。所以,在遗憾之余不免生发出这样的奢望:总想听你多一点!
——总想听你多一点,为什么你的课总是柳暗花明,细思量让人拍案惊奇?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一个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你仅仅是用手在写“圆明园的毁灭”吗?
……
有人说,这是一个平淡得没有波澜的开课,有一点不像王老师的风格,起先,我也这么认为。有人说,这个开头很有“语文味”,王老师特别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落实,起先,我也将信将疑。有人说,王老师的这个开课为整节课铺垫了一种浓浓的悲怆基调,起先,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几天以后我的认识却发生了变化:从课的形式来看,这样的开课的确平淡得没有一丁点波澜,组词释题,平常得就像平常老师平常的课。但是“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皇家园林”,由这样三个词语组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联想空间,被安排在“圆明园”的周围,那就极不平淡了。这是一座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建筑群,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4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这对于她的始作俑者来说,就不能不说是一座“圆满无缺”的杰作。圆明园的设计、圆明园的施工、圆明园建筑所寄寓的意蕴、哲理和智慧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直到王老师在这堂课接下去的设计中特别彰显了文本中的7个“有”和补充的一份拓展阅读材料,更让人深深感慨这样一个开头的极不平淡了。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名副其实、熠熠生辉。可见,这个开课,王老师是“别有用心”的。他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文字材料呈现,却构筑了一个无限的思维和语言的延伸空间。但是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却并不遥远、散漫,相反是如此紧凑、和谐!
——总想听你多一点,为什么你的课总是春风化雨,引无数来者竞模仿?
在这堂课上,王老师的板书设计得别出心裁:“不可估量”、“不可估量”,还是“不可估量”;“化为灰烬”、“化为灰烬”,还是“化为灰烬”!这是多么出人意料的“一唱三叹”啊!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
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师:文章在“化为灰烬”四字处戛然而止,你们悲痛吗?
生:悲痛。
师: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
是啊,如果可以,王老师可以无限循环地写下去……由这两个词语的无限循环,构成了一幅多么触目惊心的画面!这些人还是“人”吗?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沉浸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心绪能平静吗?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那根脆弱的“弦”能不被拨动吗?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了灰烬。”
一声声朗读不再简单单纯,不再有口无心。
诸如这样的神来之笔,不禁勾起了一串串我对往昔的回忆:《万里长城》一课中对“成千上万的游客”的具体化想象;《草船借箭》一课中对“笑”字的提炼;《万里长城》、《小珊迪》、《只有一个地球》等课一开始的故事导入……这样的教学法尽管还没有一个词语来定义,但是它们几乎可以说是王崧舟教学风格的一种“代言”了,它们吸引并引领了众多的后来者争相仿效,而且屡试不爽。如果教学方法可以申请“专利”,王老师应该是“专利”大户了!而且这些“专利”通常都是广有市场。
tag: 圆明园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