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鲸》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二,
须鲸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小鱼小虾,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
学生如果说鲸的特点还包括鲸在呼气时能形成一股水柱、睡觉时总是……也可以。
(2)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①若学生汇报鲸的种类、胎生、寿命等则一读即过,略处理。
②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更欢迎小组合作)、喜欢的角度(解说员、鲸)来汇报鲸吃食、呼吸和睡觉的情况。
吃食:
可用朗读读出须鲸和齿鲸吃食的情态,想像没有牙齿的须鲸吃食的方法,感悟用词的准确,如“吸”进嘴里,“滤”出海水,“吞” 进肚子;想像齿鲸的凶猛。
追问:“须鲸和齿鲸的食物、食量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在纵横联系中解读文本。(吃什么与有无牙齿有关,吃得多与庞大的身体有关)
合作朗读,体会连句成段的方法。
呼吸: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
方式1:归纳法:用肺呼吸;呼气时形成一股水柱,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不一样的。
方式2:表演法:用手掌或身体边表演边解说鲸喷泉似的呼吸。(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书上的话)
方式3:图示法: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对课文的解读,画出鲸呼吸喷潮的不同形状。(教师适时提供网页中不同种类的鲸喷潮的画面,让学生欣赏、辨认)
讨论:课文中说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你觉得是这样吗?
睡觉:估计学生用朗读或是简笔画的方式会比较多。
3、交流自主探究的其他内容。(可以是对某一方面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是对某些内容的个性整合……)
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内容交流,则引导学生浏览网站上的资源库:如“鲸之最”“鲸与人类”等,让学生自由浏览后,与大家交流,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得清楚、明白。
六、师生一起总结全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鲸虽然体形像鱼,但它是哺乳动物,了解了鲸的演变进化过程;体会到了鲸非常大,清楚了鲸吃食、呼吸、睡觉等方面的习性。还知道了关于鲸的许多方面的信息。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鲸,并与鲸和谐相处于同一个地球上。
七、布置作业:
必做:
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用了比较法。你还发现了哪些方法,和同学展开讨论。
选做:
课文中有些词语运用非常准确。如“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与同学交流。
22 鲸
(哺乳动物)
非常大
须鲸和齿鲸
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所知到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
在执教《鲸》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力求实现崔峦先生所倡导的自主学习语文的佳境,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教的目标转化为了学的需求
“同学们,在海洋馆、在生活中,常听人们管“鲸”叫“鲸鱼”,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我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发孩子们思考,在初步的讨论中形成了探究的问题:
“鲸”是“鱼”字旁,它也生活在海洋,为什么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呢?鲸到底有什么特点,又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呢?而这些正是本节课应该研究的内容,这样就自然地将教的目标转化为了学的需求,也是在追求叶老所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探究内容的自主,形成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语文的局面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探究,也可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给了学生探究内容的自主权。结果呢?有的学生研究“鲸生活在海洋但却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的原因,有的学生对“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感兴趣,而且即便是学生探究的方向相同,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他们所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尤其让我们惊喜的是确实有些学生能根据教材的描述,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关于须鲸和齿鲸的对比”,“关于鲸的喷潮”。
布置学生“发现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这项作业时,一名学生提出:“老师,我发现这篇文章多次运用了比较,有鲸与人、与猪、与牛羊,以及鲸类自身的比较,可不可以选择这一个专题来完成呢?”我发现所有的孩子眼前一亮,怎么会不可以呢?
三、解读文本的多形式、多角度,使教材鲜活起来
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孩子们运用自己喜欢的读、画、演等方式解读文本,使教材变得“直观”、变得“简单”。喷潮一段摘要法、表演法、图示法多种方法的融合,不仅使文本的内容“一览无余”,而且使学生得到了获取信息求全、读书要注重想像、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等多方面的启示。交流角度(学习者、解说员、鲸自述)选择的尝试,是对教材的二度创造,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
主题网站的建立,相关资料的搜集、筛选、整理和引入,使课文的解读有了一个大背景,不仅有利于孩子们读懂课文,开阔视野,而且还促成了学生对教材的挑战:“须鲸与齿鲸喷潮不只是形状不同,数量也不同,因为齿鲸类外鼻孔有1个,而须鲸类外鼻孔却有2个”,课文怎么没写全呢?“目前在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附近捕到的最大的蓝鲸体重达195吨,超出了教材中所说的‘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教材应该与时俱进,更具科学性呀!也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近日考古学家们在路易斯安那洲发现了大约4500万年前的鲸鱼的化石。专家们认为,鲸鱼最初是生活在水里的,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迁居在陆地,以后又重返海洋生活。”鲸的演变进化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孩子们在发现、探索与习得中不仅学到了《鲸》这篇说明文的知识、说明的方法,而且感受到了语文和学习语文的魅力!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此文转载于
上一页 [1] [2]
,《鲸》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