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谈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
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
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
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
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
氛上用心计。
首先,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
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
论、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
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
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和建设者心灵
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
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曾经的戈壁图片与现在的新疆图片有机地
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升华。
第三,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创新从质疑开始。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
、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
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正在形成。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
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
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
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