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再次被选入新版教材,这对喜爱鲁迅散文的我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八年前第一次教这篇散文,我就被它那醉人的环境描写、白描式的人物刻画、质朴的语言功底、深刻的心理剖析深深地吸引住了,这种感受使我在讲授课文时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给学生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我们知道,在学生读书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引导后的读书思考、想像、探究,哪怕是一分钟也是有效的;即使经过引导,学生仍不能理解、感悟,但只要是能让学生思维闸门开启,内部言语开始运作,他们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这便是“导”的艺术价值。
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和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像,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之目的。
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看电影”,当我声情并茂地朗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正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时候,学生说,他们的思维“屏幕”上,出现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少年人物形象。此时,我因势利导:“这位少年是谁?他长得什么样?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边读边勾画出描写他长相、穿戴的句子,想一想他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印象、感受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边读边画、边讨论,我也参与其中,并引导学生以读学写;“同学们,仿照作者写闰土的方法,请你们也动动笔,抓住你最熟悉的一位同学的外貌特征,用三言两语写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你写的是谁,那么就说明你写得像,掌握了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了。好,同学们拿起笔来试试看。”
2、在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换,还应从教学中很平常的师生间语言交际发生质的变化开始,实现由“给”到“导”的心理换位。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指导学生口头描述。这个“读”、“思”、“述”的过程,就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过程。
例如,教学文中“我”与闰土亲密交往的几个自然段,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拣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的同学喜欢捕鸟,有的同学对‘看瓜刺猹’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或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形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好吗?”
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诵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跳鱼儿”的图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交流,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3、在课堂上,教师实现从“主宰者”到“引导者”的心理换位,还体现在为学生发展服务上。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并不等于“放散羊”,降低教学目标,而是应该不断增强“组织者”的服务意识,增强为学生成长、发展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课堂上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
例如,学生对课文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和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中对闰土的评价和“我”的心理解剖观点了一致并且争论不休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绝好“契机”,于是我首先组织学生按个人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经过小组充分酝酿之后,各推选几名“辩手”,在我的主持下展开深入的辩论。
“我喜欢闰土,因为他知道这么多有趣的事,他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虽然,他是一个乡下人,但他一点都下为此自卑。”
“我要批评文中的‘我’,他虽然生活在城市里,有知识、有文化,应该说见多识广,但他好像什么都不懂。如果要我跟他说点什么的话,我会说:‘不要成天关在家里,请到大自然去走走吧,那里有你需要的东西!’”
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思想的火花他们自己点燃,这就是“导”焕发出的生命力。
选自《小学语文教学》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原文地址
,再教《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