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展开教学。
第一个课时安排“导入新课,初步感受‘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进李大钊,深入感知‘父亲是一位革命者’——走出文本,感知‘革命事业的信心’”这三个教学环节。引入从一位网友的小诗入手:
“三十八年
血雨腥风里,你用铁肩和道义担承
二十二个日夜
铁链下,你用学者身躯撑起了民族的豪气
四十分钟
西交民巷,绞痛的历史字字清晰
十九个青年
注目,跟随,没有语言,那是静默的对峙
千万民众的呼吸
在高墙外,在青山中,在赤水畔,在乡村,在原野……
80多年后的今天,
那一片崭新的赤旗世界,已经成长为华夏的大地!”
我让孩子们读诗歌,结合自己在课外查找到的资料猜一猜诗歌中的那些数字有什么含义。在了解了38岁的生命、22个日夜的狱中煎熬、40分钟的痛苦绞刑、19个青年革命者的同时牺牲、千万民众的热切关注以及李大钊逝世80多年的纪念后再读小诗,那一丝怀念、感伤以及对李大钊的崇敬犹如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细弦,此时,《十六年前的回忆》已经不仅仅是课题,更是李星华内心的呼唤。课文尽管有些长,但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很清晰,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很快就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捕后的发展顺序理清了文脉。学到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的斗争时,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难忘的一个场面,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对李大钊有了新的认识,用线画出来,给这些句子标上序号,并在旁边作注释。之所以让学生给找到的句子标序号,一来,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多大;二来,学生在交流和倾听学生交流时可以更有目的性;当然,学生发言的时候,如果不打断他,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一大串自己的学习发现!“被捕前,父亲_____________;被捕时,父亲_____________;法庭上,父亲_____________”这是第一课时的主旋律。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仍旧穿着那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对于这里写到的“乱蓬蓬的长头发”,很多学生都只是以为李大钊受了刑,至于受了怎样的酷刑,不要说是学生,就是李星华本人,在那个时候也是不知道的。但是,十六年后的李星华再次回忆起父亲李大钊,回想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时,心里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是一种揪心的疼痛啊——在狱中,敌人对他施尽种种酷刑,用竹签钉入他的手指,甚至他的十个指甲都被敌人拔光了!再读法庭上那位经受非人折磨的父亲,再读那“乱蓬蓬的长头像下面”那张“平静而慈祥的脸”时,班上一位女同学的眼圈红了,声音哽咽了。他为什么那么安定,那么沉着?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学到这里,我和学生深深地领悟到了:被捕前,父亲沉着冷静地整理和焚烧文件,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被捕时,父亲面对残暴的匪徒临危不惧,也是因为到“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而今,在法庭上,父亲面对着怒气冲冲的法官和自己的妻小还是那样沉着冷静,还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革命事业的信心是什么呢?“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深情的诵读中,李大钊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第二课时的引入从听写第一自然段开始,将之与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一比照,孩子们很快就学到了“首尾呼应”的写作特色。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很快就悟到了,这样写强调了李星华和家人对父亲被害一事的终生难忘;当然,也表达了对父亲遇害的痛及对迫害父亲的敌人的恨。是啊,在李星华眼里,李大钊不仅仅是一位革命者,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那么,文章中哪些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位父亲对女儿、女儿对父亲的深深的爱呢?引导学生的交流时,我抓住了几个很关键的生成点:
“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的含糊与平时“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的耐心比照,体会到不解释其实就是一种无言的保护。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的英雄气与后面匪徒“夺下了父亲的手枪”的无奈比照,领悟到之所以拿枪,为的是紧要关头保护孩子,而最终不拔枪开火,怕的是伤害到了孩子。宁可到最后,”“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另外,“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的沉默和后面“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的含蓄比照,孩子们揣摩着,这“瞅”和“望”的眼神里,包含着多少的语言啊,有因被捕而牵连家小的自责,有不能照顾家人的歉疚,有好好活下去的鼓励,也有继续革命的暗示。问及为什么会有继续革命的暗示的,一位学生说,机智的小星华为了保护哥哥,说自己是最大的孩子时,父亲“立刻就会意了”,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比别的孩子懂得更多,父亲会意了,他的内心是赞赏和欣慰的……学生讲得很多,也想得很多,他们完全沉醉在在特殊情况下的那种特殊的父爱里了。此时此刻,让孩子们面对李大钊的墓像,选择一种角色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有的学生刻画了一位革命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崇敬和爱戴;有的学生表达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有的就以儿女的身份和一位父亲诉说。自己的成长,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的确,李大钊不仅仅是一位革命者,在李星华和同学的眼里,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上一页 [1] [2]
,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