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11-07 15:34:49   浏览次数:346  栏目: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我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就是我们的工作尽管让我们养家糊口,让我们活下去,但同时也异化我们。什么叫异化我们?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工作是分离的,或者说我们并不真心喜欢我们这份工作,我没有溶进这份工作当中去。比如说,我是个语文老师,但我和我教的语文是分离的,我和我教的学生是分离的,于是,你每工作一天,都在经受一次苦役,但你又不得不去做,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来选择。而且,就这项工作还有很多竞争,这样,人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每天所从事的工作的异化。而当人充满激情地和自己的工作融为一体的时候,首先对老师来讲,是摆脱了一种异化的状态,所以自己就活得好。因此,这首先不要把它看作是拯救学生,而要看作是拯救自己,对我们自己好。所以,从王老师充满激情的心灵当中,我感觉到,他喜欢这项工作,他爱学生,他爱语文,我看到的不是王崧舟老师在讲,而是语文在说什么,而换一个角度,又好像不是语文在说什么,而是王崧舟老师在说什么,在这节课中,由于他充满激情,也就把他所教的课文以及这35个孩子,都在心灵上面融为一体,这是他为什么能够达到较高的境界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印象,王老师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他充满了教学的智慧。比方说,当孩子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有特殊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但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比方说,老师们,有一个情节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孩子们描述这个宫殿式的建筑和室内的简单陈设的时候,王老师有句话:你们说说这宫殿式的房子里面应该有什么?这一个问题就把我们的孩子们一下子拉进了周总理工作的场景,孩子和周总理拉近了,孩子和课文拉近了。孩子们说,应该有个文件柜,还应有几张沙发,还应有个留声机以及几张古典的碟片,还应有一幅走起来轻软一些的地毯等等,当孩子们描述还应有什么的时候,事实上,他们的心里就在想: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里,既是课文在呼唤着孩子的心灵,也是孩子在发自内心地想,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于是,情感就自然展现出来了,这一个问题,就让孩子们进到课文中来,这就是智慧。再比如说,到后来,当孩子们的情绪非常饱满的时候,王老师又放出了音乐,屏幕上打出了几个字,后面是,总理当时正在想什么呢?一下子就把孩子和周总理融为一体,就是假如我是总理,我当时在想什么,我要把它写下来。这许许多多的环节,都是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
     智慧是什么?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智慧叫做“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这叫“以道观之”。意念是“以我观之”。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悬妙的,是把人和这世界融为一体的,用孔子和孙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智慧的境界了。在西方,智慧还是什么?它源自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来自一个叫赫尔莫斯的神——智慧之神,他是专门在上帝和人间传递信息的,是上帝的信使。到后来,在20世纪,在西方诞生了一个词,这个词叫“解释学”,解释学就是集中体现出一种智慧的表达。作为一个老师,说出学生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东西,这就叫智慧,这是西方人的概念。总之,王老师体现出了一种教育智慧的力量。
     第三点,总体来看,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登山,就像登泰山一样,一开始是缓缓的,然后渐入佳境,到了一定程度来到中天门,再后到南天门,一览众山小。它是层层的一种递进,然后层层地提高,渐入佳境,最后达到高潮,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他不是按着一个个环节,按着备课本中的那样按部就搬地下来,而是像登山一样,不断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体验一种更高的境界。
     四点,这堂课王老师上得美伦美幻,但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呢?
     如果你来上这节课,你准备怎么上?你再怎么向王老师学,你终究学不来,因为,你不是王崧舟。于是,我们就要想,我们到底要向王老师学什么?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路。
     让我来想一想,我想到这样几点:
     1、这堂课首先是从用两个字的词来概括,到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直到后来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又来替换文中的一些词,如“极其简朴”,它是这样从部分到整体,直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但是,假如我们不从部分到整体来进入这一境界,我们从整体到整体行不行?我们一开始,首先不把这篇课文用几个词来概括它,而是整体感受这篇课文。我甚至觉得我们能不能不把宋小明的那首诗与课文分离开来,而是整体地把它读完,体会完,然后再去谈对这篇课文的想法。一开始就进入一个整体的境界,一开始就饱受一种情绪的感染。然后等我们的学生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对这篇课文的想法的时候,再来谈对某些词的含义的理解。这样处理行不行?是不是一条思路?
     2、 王老师在后来的45分钟时间里,他的语言和情感是一体的。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很多情感还没有调动起来,所以他的很多话是主持人的语言呢?还是平常我们上课的语言?一开始,王老师是主持人的语言,每个地方都是非常优美、流畅、充满激情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们不用这种主持人的语言来上,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就像我们平时谈话的语言来上课,又会是什么效果?就是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来”,做得尽善尽美地那么好呢?还是让它自然流畅?这两者可不可以结合?这有没有可能来探讨?
     3、 这堂课让学生读得再多一点,体会的再多一点,然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可不可以?
     4、 这堂课使我想到一个西方学者的话,就是: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一堂意义的课,是完全在一种情感的包容当中,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走完了这么长的时间不觉得累。但是,我们要想,我们追求意义和提出问题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我们能不能把追求意义和让学生提出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这篇课文本身的问题,提出其它的问题,可不可以?就是说,能不能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氛围当中,再做深入的理性思考当中,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谈自己对总理的看法。当然,这种谈并不是用怀疑主义、玩世不恭地谈,而是负责任地谈,是自己动脑子去谈对问题的看法,行不行?在我看来,我们这堂课还可以把对意义的追求,情感的体验和对问题的质疑,这几者结合得更加紧密一点。
     是我对这节课还有没有新的思路方面简单地来概括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因没有任何准备,我自己也没有任何语文教学的经历,谈得不着边际,请大家见谅。
  

转载语文天地

 

上一页  [1] [2] 

,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
《张华教授评王崧舟《一夜的工作》》相关文章

tag: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