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促动求真动——《影子桥》教学反思
螺城中心小学 林静
5月24日,我在“建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县级研讨会上,执教二年级下册《影子桥》一课。我的预设追求两个教学效果:一是创设以“倾听”为中心的相互学习的课堂教学;二是追求“本色语文”,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语言,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上出“语文味”。
课后,100多位与会者参加评课,我的课最有争议。大家争议的焦点在怎么看待和应对“动” 起来的课堂?我反思:哪些是激活课堂的重要因素?“动” 起来的课堂如何远离虚浮,做到“求活”而不“乱堂”,“求实”而不“搞死”?
一、课堂是“活”是“乱”任凭你我说道
1、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如是说道:
东坑陈老师: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喜欢的句子不同,对课文、句子的体验也是不同的……林老师这堂有点“闹”,有点让优生“一统天下”,有点“难以调控” 的课,在当天就引起了听课者的争议和讨论。
崇武汪老师:林老师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上到处洋溢着学生个性的张扬,到处都有学生精辟的见解。有了见解就想表达,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太强了,小手如林,七嘴八舌,所以整个课堂成了学生的舞台。课堂有点“乱”,老师有点“招架不住”……
2、相信自己的耳朵的人这般评论:
东桥刘老师:课上,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对同伴、文本提出异议,要求表现,大胆辩论,理由充分,富有个性。许多老师说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学习品质,一种十分可贵的学习品质,这种学习品质的形成,需要老师的民主思想和宽容之心。
“老师,我不同意××同学的看法!……”
“老师,我想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
“老师,我觉得这里应读出孝顺的语气,因为……”
“老师,‘鱼儿一忽儿蹿上桥面,一忽儿跳进水里’,为什么这里用‘蹿’不用‘跳’呢?”
“‘向水里抛石子’,我觉得这是在污染影子桥。”
……
许多学生就这样生动鲜明地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们提出的问题、观点都是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很有价值的问题。
三小张老师:这个班级的学生很可爱。我欣赏他们想说就说的自由状态:“老师,我来补充”、“我有不同意见”、“我可以读得更好”、“我帮他读”……有一部分学生简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这种学习热情应该得到保护。但是,在满足冲动型学生表现欲望的同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向他人汲取多元信息,培养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无友不如己”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品质,给沉思型学生和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一起来贡献思想和智慧的机会。
3、回顾深思有所悟
根据录音整理,我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后的表达与共享时,说:谁愿意把刚才说给同桌听、读给同桌听的有感悟的地方表达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位学生很有感情地读:“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清,水底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还有好多好多的小鱼游来游去。”
没等她坐下来,课堂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我听出来了,她把‘清’‘五颜六色’‘好多好多’读得突出一点,这样才能表现河水很清。”
“老师,我也喜欢这句,我还觉得‘五颜六色’‘好多好多’用得很好,这样就把河水的清写得很具体了。”
“老师,我的感受不一样,这句话不仅写河水的清,还写河水的美。有美才有爱吗。”
一男生好象发现新大陆似的喊起来:“老师,这里有一句话也是写水很清的。‘水下一座桥在晃动,跟石拱桥一模一样。’水清才能看到水下有桥。”
另一同学不甘示弱:“我也有发现,石拱桥为什么待在这儿,它在照自己的影子哟!”
“我明白了,水清就照出桥影子,丁丁才叫它影子桥。”……
师:真了不起,你们既读出河水“清”的意思,又读出作者是怎样把“清”说具体的,看来是做到了“把书读到心里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课文要体会着意思读,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起读读这三句话好吗?
课上到29分钟,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交头接耳的,有争得面红耳赤的。他们在争论中提出了问题,又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完全脱离了教师预设的框架。录音里的声音开始模糊不清,就是大家说的“失控”, “有点乱”, 学生声音此起彼伏,言语之间不留缝隙,我应接不暇,根本插不上话,就乱了手脚。其实,当学生在踊跃发言时出现争抢场面,老师应该示意学生暂停,然后说:“孩子们,老师只有一对耳朵,不能一下子听那么多,一个一个说,好吗?”当断不断,必遭其乱!
二、课堂因“动”而“乱”,我当巍然不“乱”
我接受教研员邱老师当时的评议:关于“对话性学习的组织”,面对激烈争论的场面,老师没有压制,处理是得当的。课堂“乱”一点不要紧,只要学生有发展。但是,对于“冲动型”的学生,要给予人文向度的提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谦让。让其明白:话抢先说,是敏锐;让着说,是谦逊;放后说,是稳重;能归纳众人意见说,那才叫有学问。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而不乱”?怎样才能和谐、有序地展开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大家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践。
邱老师的专业引领促进我长时间的、深刻的反思。我终于有了新的认识:创造畅所欲言的课堂,目的在于实现创造主体之间的有效交往。而在促进学习的沟通中,更重要的是,建立彼此倾听的关系。听先于说的行为,在“学习”中至关重要。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改进教师的倾听方式和讲解方式,进而在儿童之间形成相互倾听的融洽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而,唯有通过确立起敏感地感应他人思考的细微差异并做出应答的倾听关系,课堂才能重建为不同个性的儿童相互学习的空间。”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式。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面对“动” 起来的课堂,建立彼此倾听的关系,可以收到“以静制动”的功效。那么,教师如何实施“以动制动”呢?叶谰教授认为: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绝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来,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实验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练就一身“以动制动”的真功夫,以求得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更高水平上的“动”。
,以动促动求真动——《影子桥》教学反思
tag: 教学反思 , 北师大版第四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四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四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