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能说说还有那些名句也是描写离别的感受的吗?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生: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师:看来大家的课外阅读很丰富,非常好,让老师大饱耳富。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己的激
动之情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动地)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激动地)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激扬地)
师: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论的送别情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学生思考)
师: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
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刚才前面有位同学在解释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谈到了,这是一种夸张
写法。那么这种夸张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生: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
师:不错。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
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
(出示课件)
生: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生:尽管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生:桃花潭水深至千尺,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生:虽然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但是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
师:比较一下,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用上比较好。这样不仅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也加深了感情的表达。
师:你再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体会体会,谁来试一试?
生:桃花潭水深至千尺,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反问)
生:就算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啊!(感叹)
生:桃花潭水深至千尺,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吗?不!比不上!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
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
(播放配乐,全班学生有感情朗诵)
师: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
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
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生:(入神地欣赏、品味)
师: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一种,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
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
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说,去想,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
的思想感情。追忆往昔,我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无比依恋;展望未来,我们将有缘结识更多的
朋友,心中感到无比兴奋。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愿我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
(
结束新课,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
[教学反思]
《赠汪伦》教学,我们自认为有着鲜明的激情悟法、读思迁移的特点。
这首诗的教学,相对而言,入其文易,感其情难:踏歌送行不过如此,为何潭深不及?对小学生来
说,的确是个不小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时,紧抓住“情”字,贯穿始终,采取读悟结合、层层
推进的方式,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为完好的统一在一起。
在“工具性”方面,我们比较注重学法的指导。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
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尝试说说古诗的大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独立解诗的
能力和运用旧知、已知构建新知的方式,然后总结学法,让学生再读再悟,以期最大限度的达到并
完成自主读悟。最后师生共同整理出解读这首诗的两个核心问题。在读悟结合和学法迁移上,同样
恰当的体现了“工具性”特点,教师以相关资料辅助理解的学法;以巧妙点拨,明白夸张的写法;
以变换句式,理解体会的读法和迁移学法;拓展延伸的教法等等,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其实
就是体现学生不断地构建新知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实践了“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这一语
文教学思想。
在“人文性”方面,我们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以曲引情,
运用课件播放《送别》乐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它的作用不在于学生是否理解这段
乐曲,而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记忆,有利于学生“披文以入情”(刘勰语)。在“读中悟情,
以悟促读”这一重要环节上,我们从“知人论世”出发,出示诗歌的创作背景,为学生顺利的“入
文察情”提供帮助,使学生明白汪伦仰慕李白,煞费苦心,其情真挚感人。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正
是新一轮课改的呼唤,我们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有效的使学生进入诗歌,体察人物情感。我们想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其人文色彩可谓随处可见,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送别方式去细察不同的送别
感情,辅之以不同情感基调的音乐,让学生体味其差别,培养了学生在同中见异的审美能力,提高
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发展。在指导诵读上,采取移情换位法,让学生站
在诗人李白的角度去面对此情此景,去感受诗人的内心波澜,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体会传达
出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一节课里,学生的思维、表现活跃,理解得也很透彻。我们常说“与
文本对话”,怎么对话?入其文,察其情,然后方可对话,这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学生而言,
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结束新课时,更以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渲染之,使学生的情感最终得到净化与升华。可以这么说:《赠汪伦》教学设计(汇报课)中所体现
的人文性,已经大大超出了对这首诗本身的教学。
由于诗词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实在很多,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学养,教师的德养,还关系到由此形成
的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而诗词教学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并由此带
来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当然,我们的这篇《赠汪伦》教学设计(汇报课)并非尽善尽美,
甚至多少带有点理想色彩,无论怎么说,还是体现了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对诗词教学的大胆尝试和理
想追求。
tag: 教学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