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 丑 小 鸭 》实录及评析
执教 刘 芳 评析 朱明银
[案例]
师:同学们,宋代有三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知道。他们是苏轼,苏询,苏辙三父子。
师:三父子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请大家把全诗轻声一遍,看看能不能大体了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学生字读后汇报。
生:这首诗好像写的是西湖的景色。
生:这首古诗描绘西湖的美景。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这首古诗写的就是杭州西湖的景色。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我们一起来朗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时,把“饮”、“晴”读成了前鼻韵,纠正了两次。
师:谁能说自己对诗题的理解?
生:苏东坡在西湖上饮酒,遇上了先晴天后下雨的天气。
生:苏轼乘着游船在湖上饮酒,看到西湖由晴天转雨天的景色。
师:我觉得他们的理解符合诗题的原意,同学们有别的想法吗?
无人发言。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解说在语句上跟原文有啥不同。
学生思考,议论。
生:他们的解说把词的顺序调换了,“饮湖上”调换曾成“在湖上饮酒”。
生:他们补充一些词语,“遇上”、“看见”等,都是他们增加的。
生:他们还把一些今天不常说的词语换成了常用的词语,“初”换成了“先”。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阅读古诗有些方法,刚才大家总结出来的“调”、“补”、“换”,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师:诗题告诉我们古诗写的是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现在请大家再小声地读四行诗句,注意读准字音,看看那些诗行写晴天景色,哪些诗行写雨天景色。
学生自由阅读。
生:第一行写晴天景色,第二行写雨天景色。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行有个“晴”字,第二行有个“雨”字。
师:你读书真仔细。
师:请同学细读这两行诗,有不懂的词语,可以看注释,也可以翻字典、辞书,读完后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谈谈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生:晴天的西湖波光闪动,很美,正适合人们游玩欣赏;雨天的西湖山色迷蒙,也很奇妙。
师:能给大家说说 “潋滟”、“方”、“空蒙”、“亦”的意思吗?
生:“潋滟”就是“波光粼粼,非常耀眼”;“方”是“正好”的意思。“空蒙”就是“时隐时现,朦朦胧胧”;“亦”是“也”的意思。
师:你能像刚才这样,先着重解释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然后再解说诗句吗?试试看。
生:“潋滟”,“波光粼粼,非常耀眼;“方”,正好;“空蒙”,时隐时现,朦朦胧胧;“亦”,也。晴天的西湖波光闪动,水面上仿佛撒下了碎金子,真美,正适合人们游玩欣赏;雨天的西湖山色迷蒙,像隔着一层纱,缥缥缈缈的看不清楚,这也很奇妙。
师:多美的西湖,要是你也像诗人一样在湖上荡舟游玩,你还可能看见写什么?
生: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嬉戏。
生:一只只游船在水面瓢荡。
生:湖岸上,杨柳甩着长发,鸟儿在轻声歌唱。
生:雾气蒙蒙的山上,高高的白塔时隐时现。
生:庙里的钟声不时传到湖上,仿佛来自天外。
师:真是杭州城外西湖美,午后钟声到游船。
生:哈哈哈。
师:苏东坡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两幅明显不同但又同样美妙迷人的图画,再加上同学们的想象,西湖景色就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了。西湖有如此奇妙的景色,身临其境的东坡自然是满心喜悦,我们面对这样的美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当然也很喜悦很兴奋了。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朗读这两行诗,尽可能地把你的喜悦、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先自己小声读,然后同桌互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汲取对方的长处。
学生自读后同桌互读,个别学生读给全班听。
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头脑里展现一幅画面。读古诗要读出韵律美,要注意节奏和韵脚。
学生再读后齐读。
师:苏东坡前两行诗把一个美丽的西湖写得形态兼备,富有灵气,富有活力,那后两行诗又描写怎样的一个西湖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这两行,读完后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自读。
生:后两行诗,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欲,想;西子,西湖;宜,合适。诗句的意思是,我真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因为她无论是雨天着淡妆,还是晴天化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
师:你在“淡妆浓抹”之前加了“雨天”和“晴天”。为什么要加?
生:西湖在雨天颜色单调,才能说淡妆;晴天阳光灿烂,才能讲浓妆。
师:你的思考很严密,这一层意思连老师也没有想到。
生:加上这两个词,更能让人看出后两行诗和前两行诗,还有诗题,都有紧密的联系。
师:啊,你的发言真有见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东坡的诗,不仅画面美,词句奇,结构也很巧妙,全诗以“晴”和“雨”为线索,描绘景色,抒发情感,构成题文照应,前后照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即使在使用比喻时,也不忘紧扣主线。
师:不过,老师有一点总想不明白,想求教大家: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请大家在小组内议论一下。
学生议论。
生:因为西湖和西施都很美。
生:西施是一种天生的美,不管淡妆也好,浓妆也好,都很美。西湖是自然美,晴天,光彩照人,很迷人;雨天,清纯秀丽,也很可爱。西湖和西施非常相似,所以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西施是浙江人,又是名人和美人,西湖也在浙江,是美景和名胜,用本土的名人美女比喻本地的美景名胜,二者相——
师: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真是奇思妙喻,不愧为千古名句。
生:用西施比西湖,这是苏东坡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请说得详细些。
生: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有名人、名胜感到骄傲。
师:可苏东坡不是杭州人呀。
生:别急嘛。苏东坡不是杭州人,可因为对王安石的变法有意见,就被朝廷贬出京城,先贬到湖北的黄州,然后贬到浙江的杭州。他在杭州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把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为第二故乡有西施这样的美女名人,西湖这样的美景名胜而骄傲自豪,所以写诗时就把二者合起来构成比喻,既抒发了的情感,又宣传了西湖,宣传了杭州,宣传了浙江,真是一箭双雕。
师:苏东坡不仅会写诗,还能做广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是绝妙的广告词,千百年来,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到杭州西湖游玩!我们眉山有名胜瓦屋山,也有名人苏东坡,我们能将二者联系起来也来一句广告词吗?
学生思索片刻。
生:欲把瓦屋比东坡,红妆素裹总相宜。
师:“红妆素裹”怎么说?
生:春天和夏天瓦屋开满了红杜鹃,这是红妆;秋天和冬天,瓦屋满山苍翠,就是素裹。
师:可惜苏东坡不是美女而是帅哥,着红妆怕不太相宜吧。
生:东坡把酒吟瓦屋,红妆素裹总妖娆。
师:这下好了,把东坡和瓦屋的特点都凸现出来,有创意。
师: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进入了读诗的第二种境界。读出了诗外之意。祝贺你们。让我们像苏东坡一样,带着自豪喜悦之情一起来朗读这两行诗吧。
师生齐读。
师:《饮湖上初晴雨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传诵几百年,影响很大。同学们,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或想法没有?要是有就说来听听。
生:这首诗前两行直接描写西湖的景色,后两行用比喻手法,间接表现西湖景色的美丽与迷人,鲜明地突出了西湖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师:白描与含蓄组合,景物与情感交融,铸就古诗的辉煌。随着这首诗的四处传诵,西湖便成了闻名遐尔的旅游胜地。让我们苏像东坡一样,带着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再读这首古诗,熟读成诵,把它永远记在心里。
tag: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