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说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江鹏《唯一的听众》教案和说课

江鹏《唯一的听众》教案和说课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456  栏目: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江鹏《唯一的听众》教案和说课,

江鹏 《唯一的听众》教案

执教者:江鹏       

指导: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老人是如何帮助“我”学会拉小提琴的,体会“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音乐的殿堂,更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体会老妇人语言的魅力。

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月光奏鸣曲》,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提炼主线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幻灯出示内容。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你们发现开头和结尾中的“我”有什么不同吗?

2、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A、默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边用心地默读,一边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他从老人那里,获得了什么?

B、交流汇报: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作者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老人对作者的鼓励、关爱之情,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

四、以点带面,品读文本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在文中画出来。

2、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老人为什么这么说。

3、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4、看第三次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把这句转述句直接改成老人说的话。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其实老人不仅用自己的语言给作者鼓励给作者信心,她还用自己的眼神用自己行动带给作者更多的鼓励与关爱,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同时希望同学们也把自己学文的感受写在课本上,下节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2、布置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B、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的一个场景

 方式:①在语言创新、添加、改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重组讲述;

    ②直接记忆式情感诵读原文。

                   

 《唯一的听众》说课设计

南师附小:江  鹏

一、说教材: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社实验版第三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旋律,演绎了人间“真情”的美好。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初学小提琴时,拉的琴声就像是锯床腿,后来在一位知名音乐教授的帮助下,逐渐树立了信心,最后能够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的事情。赞扬了老教授精通教育之道和真诚、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这篇课文较长,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我”心理活动和行动的变化,另一条是老教授神态、语言的变化。《教参》上说此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勾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外貌的语句,能通过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但对于我班孩子而言,要理清此文线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如何找准一个突破口?如何做到崔峦先生所说的“对小学生来说,应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课忌面面俱到,能一课一得,一课两得即可……”于是基于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学情分析,我确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老人是如何帮助“我”学会拉小提琴的,体会“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音乐的殿堂,更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体会老妇人语言的魅力。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不可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从作者的巨大变化源于老人的”谎言”入手,将两条线索融合在“第一个清晨”和“以后的每个清晨”两个大的情景中,在情景中抓住描写老人语言和“我”心理、行动的句子,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比较阅读、多种形式朗读等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同时引导学生巩固理解词语的方法,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导读——设疑——反馈——点拨”。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小结。在点拨引导中,我将尽量多地使用激励性语言。而且“鼓励”“表扬”也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重头戏,所以本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并最终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所感所得。同时,为了落实“学语文,用语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体现。第一步:走进作者,理清作者表达思路,确立表达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到重点句子,通过读悟认识特点,第三步:品味句子的不同写法,提升认识层次。比如:在课堂上,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真心感受到文章的美好境界,而不是为用而用。在学文开始,通过舒缓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通过“开始……后来……”这样的句式训练,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的线索。而后设计问题:老人既不曾给过作者指导过拉小提琴的技巧,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通过启疑,既让学生找到人物的情绪思路,人物的丰富内心,也使学生体会写作方法,表现艺术;而转述句的改写则让学生明白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需要,改变写作方法等。

三、说程序:

基于以上教学思路,我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

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梁祝》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然后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1和14自然段

   1、我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四自然段,来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找到了我由一名音乐白痴变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并能在成千上万观众面前演奏。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他们会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会有这么快的变化呢?”从而使学生有更浓的兴趣学习下去。此时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在课文里找出老人与我是怎样相识的,老人又是通过什么来指导我的琴艺的?根据学生的汇报,了解老人的语言和神态给我的帮助.从而以这为突破口突破教学重难点。

[1] [2]  下一页

,江鹏《唯一的听众》教案和说课
《江鹏《唯一的听众》教案和说课》相关文章

tag: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说课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