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读”,让课堂充满活力《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读”,让课堂充满活力《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698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读”,让课堂充满活力《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读”,让课堂充满活力《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  周敏
案例背景
《最大的麦穗》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主要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课文由事说理,寓生动具体的事例中给人深刻的启示。前面学过的《哲学家最后一课》与这篇课文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是哲学家,学生是很有学问的饱学之士,上课地点在郊外……因此,学习这一课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写批注,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场所”,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片断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师:请学生轻声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畅。
(学生放声读课文)
(设计意图: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
片断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边读课文,边思考,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有问题请提出来。
生:课文最后一节中的“麦穗“为什么加引号?
师:你读书很仔细,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
生:苏格拉底为什么叫学生去麦田拾麦穗?
……
师:这些问题问谁呢?
生:问同学。
生:问课文。
……
师:让我们再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也许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边读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标》),引导学生以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讨论、共同思考、共同进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片断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的美妙的读书声,充分展示一下自己好吗?
生1:(朗读第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怎么样才能让弟子既听清又记住你的话,大家一起练一练,谁来挑战这位同学。
生2:(主动站起来,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请你转过脸朝大家,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的喜悦。
生:(热烈鼓掌)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第六小节。
(一位女同学柔声细雨地读课文)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你像温柔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最后一节,愿意读的请站起来。
生:(全班都站起来,顿时书声朗朗。)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既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
片断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汇报阅读中的感受,让我们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1:假如我是弟子,我有些后悔,也感到遗憾,早知如此,我就不应该扔掉刚才的那一棵麦穗。
生2:如果时光倒流,我会重选一次,我决不会让自己两手空空。
生3: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光不能倒流,生命不会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4:苏格拉底和哲学家一样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上课地点不在教室,上课不用课本而用麦穗(杂草),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悟出道理。
生5:通过和《哲学家最后一课》比较,两篇课文有许多共同点。最重要的是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哲学家最后一课》告诉我们做人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美德,这篇课文苏格拉底告诉我要捕捉机会,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
……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他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片断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向苏格拉底质疑,写一写批注。
(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求却将要说的结论告诉弟子们,他没有《哲学家最后一课》中的哲学家高明。
生2:我不愿意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有被“捉弄”的感觉。
生3: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
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矛盾。“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法找到的。
师:上次我们走进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精神殿堂,让我们领悟了哲学家上课的风采,明白了美德与学问的关系。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学堂,我们倘佯其间,流连忘返,两次和古代哲学家对话,使我们更加聪慧,更加自信……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写批注,让孩子勇敢地和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话,对他提出质疑,甚至是批判,这是一种时空的超越,文本的超越。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思,浮想联翩,自主创新。说,大胆细腻,言真意切。甚于此,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活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语言也就流淌出来了,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就体现出来了。)
教学反思:
一、新旧知识联系,放手让学生去读,前面已经学习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与《最大的麦穗》有许多相同点。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说、去写。
二、全课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感知文本)、思考(感悟文本)、展示读(内化文本)、探究读(赏析文本),这样既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地锻炼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真正发挥他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以人为本,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不尽相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读”,让课堂充满活力《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