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

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377  栏目:语文教研
标签:语文教研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

3、要摒弃教学组织形式化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现场的“新宠”。对上课老师来说,采用它,可以博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美誉,冠上“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美名,对学生而言,可以自由一下,轻松一刻,颇受欢迎。因而,大凡公开课,几乎是每一节都有合作学习——讨论。这堂课场面热闹的大讨论,也是教师为制造看点而刻意安排。我认为,语文学习更多地与人生经验有关,更多地与悟性禀赋有关,因此更提倡个人体验和独立思考。只有在独立阅读中有一定难度,必须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而且要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品读富有“家乡味”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纯属个性化的学习,没有合作的必要性。要忍痛割爱。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4、要考虑拓展延伸的必要性

与小组合作一样,“拓展延伸”也成了新课堂的“标志”,是教师们热衷的环节。《乡愁》的引入,固然与文本的主题相关,游子的乡思情结是一样的。但是,学生能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理解这意象的“异曲同工”之妙,读懂余光中那份沉甸甸的乡愁吗?这个环节,看似使课更有宽度与深度,实则是个摆设,去掉这个环节,不仅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在深入感知文本后,对文章进行“情读”和“美读”;如果教师想在课堂求新出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须知:“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是扎扎实实的拓展。如此,“深读一句话可能比上网6小时更有拓展性。” 建议对文章最后两段文字进行重点解读,使这节课有深度。

反思研讨后,沈老师利用上午第四节课和午休时间,再三斟酌,反复修改,形成了新的教学设计。下午第一节课,在教室,进行了第二轮试教。下面仍以课堂“剪辑”的方式呈现教学现场:

师:有人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看一本旧的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下面,我们就来翻一本名为《春酒》的旧相本。

配乐,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有哪些旧照片在大家的记忆中定格?是用哪些文字“拍摄”的?还有张新照片……

                              ……

师:我们就在《春酒》中好好品尝它的“家乡味”吧。要求大家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抓住关键字词品析。建议大家采用:“在春酒里,我品尝到了……….”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

生:在春酒里,我品尝到了母亲慈爱。我找的语句是: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

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师:你能把母亲对我的关心、慈爱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读。

师:不错,重音处理得好。老师觉得“但是你呀”的“呀”字也很有讲究,可以把声音延长。老师也想读一读。 ……其实母亲在说这句话之前还说了一句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师:母亲为何得意?

生:酿制了与众不同的八宝酒。别人的春酒里没放八宝。

师:此处还可以看出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聪明能干

师:是啊,我的母亲确实兰心慧质,那么母亲的得意劲用哪个字表现?

生:“哟”字。

师:大家把两句话连起来,一起读一下,体会语句中所包含的不同情感。

                      ……

生:“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我在这个句子里,品尝到了乡邻的和睦融洽。我能够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点一下酒”说明邻里之间关系是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

师:对啊,从另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小姑娘怎么样呢?

生:小姑娘很讨人喜欢,活泼可爱。

师: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生:“靠、点”这两个动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生:“舔一舔,才过瘾”在这儿我还能感觉小姑娘很机灵,可爱,还有向长辈撒娇的味道。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来朗读一下,要体现小姑娘的活泼可爱,读出情感。

……

 师:作者的思乡之情在文中哪句话上得以充分体现呢?

生: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其情感基调和前文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文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明快的 ,而现在更多的是沉重、无奈。

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再请学生作示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

再度研讨

课后,全组教师又集中在一起,先由沈老师进行说课反思:《春酒》一文的语言没有任何雕饰,平淡质朴,但平淡中见隽永,质朴中见真情。要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力求让学生做到“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自己觉得这节课有些环节做的比较好,学生语言品味十分到位,比如:在朗读时,一学生认为:“补气、健脾、明目的哟!”这个句子中的“哟”该拖长调(升调)来表现母亲的得意劲,而另一学生则不同意这样的读法,认为这和母亲的个性不符,以拖长调(降调)处理更适合。这些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

组内教师评价比较一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更趋合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调控更娴熟更有效。语言品味比较好,进步显著。

在大家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这是节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与学习。这样的课已经是“优质课”了。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它总有不完美之处。我着重就“读”的设计谈以下建议:

有些作用不大的手段和环节要割爱:比如配乐,只是为了营造课堂的某种情调,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没有直接关系,反而造成干扰。而朗读也要和教学内容“配套”,如果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安排默读为好。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更适宜于个体的阅读;而朗读在发音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记忆的效果,更适宜于背诵;所以,这节课的“配乐朗读”与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就显得不“搭配”。其实,速读,可以很快地把握全文思路,了解文章大概内容,适宜于像《春酒》这样比较好理解的文本。

此外,这节课上“读”的环节安排不合理之处还有: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采用的是“大家一起”“集体朗读”的方法。须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默雷特”,虽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本感情的把握基本达成一些共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语句,个别的词语,学生的理解还是会有不同,所以,采用自由读,可以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能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而集体朗读,具有相互暗示和提醒的作用,恐怕难以真正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当然集体朗读,对提高记忆的效果有一定的好处,这种方法更适宜于要求背诵环节。此外,指名朗读能够准确表现个别同学朗读的质量和对文本感受理解的程度,适宜于这个环节的教学,以达到检查、示范、比较的教学目的。

不管怎么说,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悟,加强朗读,是要肯定和提倡的;为了使正确的理念能有更好的效果,我们要认真去研究和探索读的有效形式。

 案例思考:

上课教师:语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方面来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作出的精心安排。可以这样说,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有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过去我的教学设计,只注重教学前设计,一旦教学预设完成,就万事大吉。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地位应是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过程必定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过程,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也必然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作为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的生成问题。因此教学前设计即教学预设要设计主问题、教学板块,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搭建平台,还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即教学生成。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学生的需要,从而调整原先的教学流程,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再选择、再决策、再设计。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然而”课无完课”,教学总是遗憾的,对于已成“历史”的课堂还需要我们去反思,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科学,这样的课堂是否受学生欢迎等。语文教学设计也只有本着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组织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下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