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让语文课智慧一点——写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之后

让语文课智慧一点——写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之后

11-07 15:31:22   浏览次数:445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让语文课智慧一点——写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之后,

 
    “智慧语文”,这个提法原本是属于薛法根老师的。他前额光可鉴人,胸常常很有风度地含着,笑容可掬,一看就属于比较“智慧”的那种。我自认浅薄,决无东施效颦之意,说不出关于“智慧语文”的一二三四、甲乙丙丁。
    李镇西老师也尤其注重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训练,在他的文章里,旁征博引,大量名人来为他摇旗呐喊:语文课必须承载着思想,尤其是中学语文,任重道远。他自己更是勇于实践,大量生动的课例令人不得不服。我无法企及他的高度和深度,更不想在小学语文领域给自己和孩子们添麻烦——但是,我还是忍不住不想、忍不住不奢望,语文课,确切地说,小学语文课,再确切点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在落实字词句段之后,真地应该智慧一点,深刻一些了。
    跑了半天题终于说到了正题上。只是教后记,那么就从课说起。
    《生命的林子》一文中的玄奘受到了老方丈以林子为喻的点拨,终于明白:一个想要成材的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照常理,感受完玄奘成材的决心、读懂了方丈比喻的意义,揭示本课主题,联系实际作作交流,行了!可是,我偏偏觉得还不够。
    一、关于法门寺——心态变了,一切也都变了。
    理解寓意、感受玄奘留下来的决心之后,我问了一个很多人都认为很愚蠢的问题:“再看一眼法门寺(指着描写法门寺的句子)法门寺还是原来的法门寺吗?”
    是啊。孩子们一头雾水。
    “既然还是以前那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那么还是和以前一样,会让玄奘无暇清修、平添压力啊。”
    ——“喧喧嚷嚷正好磨练意志,毛主席不还到菜市场去读书吗?”
    ——“而且可以学会合理利用时间。”
    ——“高僧济济正好用来激励自己。”
    ——“还能互相请教切磋呢。”
    水到渠成——“法门寺没有变,但因为心态变了,一切也都变了。换一种心态看事情,人生也就不一样了。”
    心态变了,一切也都变了。我想,这是多么高深而又多么浅显的人生哲学啊。你能说,孩子们不需要吗?
    二、关于方丈——“烛火也能点亮太阳!”
    重难点都解决了,我又问了一个很多人都觉得多此一举的问题:“说说看,老方丈是一个怎样的人?”
    都是情理之中的答案:
    高超的说理技巧,令人折服;
    循循善诱,巧用比喻;
    智慧,见地独到深刻
    ……
    作了肯定和深化之后,我追问一句:“这么受到大家推崇和敬仰的方丈,你知道他的名字吗?”
    “不知道。”在干脆的摇头之后,孩子们的脸上开始有了茫然和思索的神色。终于有人说话了:“方丈默默无闻。”
    是的,他们正在朝另一条路积极地迈进,让我来推波助澜:“方丈问玄奘选择当烛火还是太阳,玄奘心怀大志,所以郑重地选择当太阳。可是方丈呢?”
    ——“他更像烛火,虽然发出光亮来,但并不璀璨夺目。”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方丈,但他却改变了玄奘的一生。”
    ——“有时候,烛火也能点亮太阳!”
    听到这样闪着光的话语,我怎能不激动?他们用新的方式让自己习惯于仰视文本、接受教育的姿态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用独立的思考向“假、大、空”的文本解读发起了颠覆性的冲击。
    于是小结:“如果你有成为太阳的志向,我为你喝彩;但如果你只是希望做一支平凡的蜡烛,我也为你喝彩。只是无论做太阳也好,烛火也罢,都请燃烧出所有的光和热、所有的智慧和激情来。生活可以平凡,但请不要平庸。”
    三、关于竞争——没有一个道理适合任何人。
    课上完了,又问了一个很多人都认为是走过场的问题:“还有什么疑惑吗?更欢迎质疑。”
    情理之中的问题:
    关于烛火和太阳的选择,玄奘为什么要思忖好一会儿才回答?
    “鹤立鸡群”在文章中是不是贬义?
    做薪柴也是为人类服务,为什么要轻视它?
    ……
    都解决了。“孩子们,请把矛头直接对准文章的主旨,记住,你是独立的人,应该有你的思考。霍金听到有学生质疑会露出一个咧嘴的笑容,而我,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想要成材可以去偏僻的小寺,不一定非要留在法门寺里。”
    “好,请给理由,或举例子。”
    “《女生日记》中的主人公在重点学校一直觉得压力大,妈妈就把他转到普通学校,于是她有了自信,状态越来越好。所以,竞争是好,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在特别残酷的环境里成长。”
    “我不同意,我还是觉得方丈说得有道理。有多少人那么自觉?一旦觉得自己在小范围里鹤立鸡群了就容易骄傲。而且,好的环境还能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进步得更快。”
    ……
    争论不断。我没多说什么,只是告诉他们:“不管如何选择,志向和决心才是首要的。人和人不一样,没有一条道理适合所有人、所有事。学着判断,学着选择。”
    虽然没有答案,甚至,也许他们的心里会更加糊涂。但是,他们至少知道:一个问题决不会仅仅是一种答案;书本上的东西也决不会适合任何人。
    课无完课。但是,我委实喜欢这几处的设计,更喜欢当时课堂上弥漫的那种氛围:孩子们的眼睛里是疑惑、是惊叹、是好奇——只有这样的状态,我知道,他们的心底才会长出生命的林子来,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一点零碎的思考:
    “教育在线”论坛上曾掀起过关于“深度语文”的大讨论:关注人性,让人活得更完美、优雅,这是“深度语文”的价值追寻,也是“深度语文”的根本。他们认为课堂的“诗意”必须径由“思”而抵达,人生的“诗意”同样必须径由“思”来创造!
    我深深地为之折服。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提法:“深度语文”,似乎平白无故就拉开了和普通教师、日常课堂的距离。他们所谓的深度,在我看来,并不算深,完全应该归置在“正常”的范畴之上。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太浅薄了。教师缺乏个性、缺乏独立的自由的思想,学生缺乏个性、缺乏独立的思想,唯教材至上、唯教参至上、唯《新课标》至上。当然,我决无半点轻视《新课标》之意,事实上,每个教师心中都被这股及时的、清新的风吹开了一片青草地。我只是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机械地、功利地利用了《新课标》,只要翻看一下时下的教学杂志,“对话”“生成”“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样的词汇以高频率高分贝地鼓噪在耳边,而其中很多就是生吞活剥、牵强附会。课标说要“多元”,结果“落花生”就被批驳得一无是处,挑战乌龟的小灰兔也骄傲地赢得了妈妈的蘑菇;课标倡导“自主感悟”,于是课堂读书声从头响到尾,教师不发一言,“你读”“我读”“一起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只要表面上能和《新课标》拉上关系的,只要文章的思想内容让每个孩子“心服口服”“五体投地”的,就是好课。
    又扯远了。我觉得,语文课除了教会孩子们读书写字之外,更要透着一点思考:思考教材的深层含义,而非仅仅是文字表面或者教参的相关提示;思考如何引领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智慧的内核,而不是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囫囵吞枣;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这一次的单元检测。
    因此,教师首先得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见解、谦逊的态度、包容的心态,深入地对教材进行钻研;依据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精心设计开放的话题,尽量引领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打量和把握教材,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个性的、全面的认识;培养出有独立思想、能吸纳包容、会深入思考的自由的学生来。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思接千载、沐浴着人性光辉的智慧的课堂。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fe8e4010005xw.html

 

,让语文课智慧一点——写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之后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