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在诵读中增强语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诗歌内容,挖掘隐含信息,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情感目标:同情人民的苦难,深入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深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背诵《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出示第一张幻灯片(《石壕吏》杜甫)直接揭题。要求学生看注解,知道“石壕”是地名,“吏”的意思是“差役”。
师:根据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这首诗的内容不再以写景抒情为主,而是侧重于(停顿,让学生回答)?(学生基本上会回答“叙事”)
二、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那么它记叙的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注意诗中有没有能概括整个事件的句子。(幻灯二:课文,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目的是为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创设情景,铺设桥梁。)
2、模仿录音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后能找到概括整个事件的诗句。
3、学生回答(幻灯三:事件:有吏夜捉人)。同时根据学生的朗读强调一些字词的读音,如:逾 、咽、戍、妪等
三、 再读课文,了解梗概。
1、结合注解再自由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举手求助。大约三分钟后要求能够抓住要素,用几句话大致讲出事件的经过,不要求逐字逐句的翻译。
四、 读译结合,理解内容。
(一)了解背景。
那么差役抓人的原因是什么呢?(幻灯四:背景介绍。采用课文注解①的资料,并在“从洛阳回华州”后增加“任所”二字。)看谁能最先从这一资料中找到答案?(“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二)深入挖掘第一节中隐含的信息。
1、“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应该不是叫捉人,而是叫什么?(征兵)(可联系《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杜甫却偏说是“捉人”,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资料((幻灯五: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旧唐书·食货志》 ),略作解说。差役连老妇都抓,这当然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的搜捕。
2、古人认为:“军中有妇人,兵气恐不扬”,可这个差役为什么连老妇都抓呢?请大家再看一则史料(幻灯六: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在这样的形势下,你认为捉人的事情会是偶尔发生吗?请从诗的第一节中找到依据,并说明理由。
(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并理解的是“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和“老翁逾墙走”,对“暮投”的理解,教师应补充介绍古代旅人“未晚先投宿”的情况,并引导学生猜想杜甫一路上可能碰到的情况。可出示幻灯六: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
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局。)
在讨论的过程中落实重点字词“投”、“逾”、“走”的意思。
3、齐读第一节。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已暗示了那么多的信息,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氛围。
(三)译读二、三节,补充相关情节。
1、老妇出门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差吏?你从哪几个字词中看出来?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老妇的表现。(板书:吏 呼 怒 妇 啼 苦 )
2、老妇的哭诉多么悲苦,哪些诗句能直接表现她的苦?一起读一遍。(多数学生读完“出入无完裙”后会停下,教师可问:你认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苦不苦?,认为苦的继续读下去,认为不苦的不要读。学生基本上会读完这一节。)
3、那么多的苦她可能一口气说完吗?为什么?
4、那么老妇的第一次“致词”应到哪儿为止?
学生翻译,落实重点字词。
5、根据老妇的回答,我们可以推测差役逼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请学生模拟差役的凶狠说一遍。
老妇告诉差役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她的愿望能达成吗?
6、差役第二次怎么逼问?从老妇的回答中我们是否会发现什么问题?(“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两句话无法衔接)要求学生猜想中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依次类推,要求学生补充后面隐去的有关情节。落实“更”、“去”、“裙”的意思。
7、“请从吏夜归”的“请”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说老妇是自愿应役的?为什么?
怎么理解“急应河阳役”的“急”?
哪个字解释为“能够”?
(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读、译、议紧密结合。)
8、齐读这一节并小结: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了:“听妇前致词”中的“致词”是指老妇“苦啼”着回答差吏的“怒呼”,这“怒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所以从老妇的苦啼中,我们不仅可以像诗人一样的听到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同时也可以想见差役的凶狠残暴,这种写法叫“藏问于答”。
(四)译读最后一节。
1、那么老妇被这些凶狠的差役们抓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理解“前途”的意思。
2、那么哭的人又是谁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哭声呢?理解“绝”、“泣”、“咽”的意思。
这哭声多么让人揪心,这支离破碎的一家人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3、齐读最后一节。感受这些句子里寄寓的作者的感情。
(五)现在请大家像诗人一样怀着深深的同情,再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同时想想是否还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五、质疑、点拨,深入探究。
1、估计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会是:差役为什么不抓杜甫?
引导学生再看背景资料(再次出示幻灯片),看能否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注意“任所”两字,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唐朝以品级定官服的制度以及杜甫的官职、他所属阶层的特殊性等相关知识。)
2、至此,学生马上会发问:那么,杜甫为什么不挺身而出保护老妇?
在学生一时无法解答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再看资料,关注这场战争的性质。
明确这是一场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之战,当国家岌岌可危的时候,需要人民作出牺牲,杜甫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一边是人民蒙受的惨痛,一边是国家面临的灾难,这一切都深深刺激着杜甫沉重而痛苦的心灵,他陷在矛盾的漩涡中,一边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一边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鼓励、赞美人民忍辱负重、慷慨赴国的行为,这种矛盾也体现在他当时写的很多诗篇中。
3、再看资料,这里所说的一组诗,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要求学生根据资料猜想另外“二吏”的名称,(幻灯片:“三吏”“三别” 的名称)
4、根据“三别”的名称,猜想这又是三幕怎样的悲剧。
学生猜测后,教师依次补充:《新婚别》:洞房花烛之夜,却是生离死别之时。
《垂老别》:因为“子孙阵亡尽”,老翁只能“投杖出门去”,本想瞒住老妻,却不想老妻已哭倒在路旁,因为他们知道“此去必不归”,这注定是一场死别。
《无家别》:征人已无家可别,而此去又将不知葬身何处。
这些诗,每一首,每一字,都是杜甫眼中的泪,都是杜甫眼中的血。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打出幻灯片)。时代用冷酷的眼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来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因此被尊为“诗圣”,他的诗因此被称为“诗史”。但我想,如果杜甫可以选择,他是宁可不要当诗圣,写诗史的。只要人民能安居乐业(有关词句让学生接说)。如果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宁可文学史上少了杜甫这一座高峰,宁可不要这一段历史,也不愿我们的人民经历战火,颠沛流离,生灵涂炭。
但历史无法改写,我们感谢杜甫,感谢他以他的忧国忧民之心,悲天悯人之怀,旷世绝代之才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幅幅人间惨象,让我们如见如闻地了解到了公元8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我们的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煎熬,怎样命贱得跟蝼蚁一样悄无声息地载进死亡。我们因此追念杜甫,时时缅怀他这颗伟大的灵魂,现在很多地方保存着有关他的古迹,在著名的杜甫草堂中,有两幅朱德和郭沫若写的对联,我把它送给大家,作为这一节课的结束语。(幻灯片: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石壕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