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高中议论类古文阅读训练

高中议论类古文阅读训练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179  栏目:综合教案资料
标签: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中议论类古文阅读训练,
  5.【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宜”(应该)、“法”(规则)、“考”(考察)、“质”(对照)、“稽”(考证)。第(2)句的关键词为“士”(士人、读书人)、前“行”(仿效)、后“行”(品行)、“讳”(避讳)、“惑”(糊涂)。 
  【答案】(1)士君子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2)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劝他去考进士。李贺在被举荐之列,于是同李贺争名的人就诋谤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李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是对的,劝他考进士是不对的。”听到这话的人不加分辨,随声附和,于是众口一词。皇甫浞说:“如果不把这事说清楚,您与李贺都要获罪。”我说:“是的。”律令上说:“两个字的名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这就好比说‘征’就不说‘在’字,说‘在’字就不说‘征’字那样。”律令上又说:“同音的字不避讳。”解释的人说:“譬如‘禹’和‘雨’,‘丘’和‘箧’一类字就是这样。”李贺的父亲名叫李肃,李贺考进士,是犯了“二名律”,还是犯了“嫌名律”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叫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不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忌讳,孔子不避讳母亲名中的两个字,《春秋》不讥刺不避讳同音字。周康王名钊,他的儿子谥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皙,曾子不忌讳同音的“昔”字;周朝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该怎样避讳呢?为了避讳同音的字,连姓也要避讳呢?还是不避讳同音字呢?汉朝读武帝的名字“彻”为“通”,没有听说把车辙的“辙”字改为某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但没听说过把治天下的“治”也改为其他字;现在的奏章和诏书,不曾听说讳“浒”、“势”、“秉”、“饥”等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会触犯皇帝的名讳。士君子说话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就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就到了顶点了。现在世上的读书人,不认真仿效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讳父母的名讳方面却要求胜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见他们的糊涂啊!周公、孔子、曾参是不能胜过的,要在避讳上超过周公、孔子、曾参,就等同于宦官和宫女一类人了。那么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二、1.D(D中“全”应为成全,其他A、B、C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 
  2.C(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为指示代词,这) 
  3.D(D中两个句子能够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符合题干要求。A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对桥上老人让张良做仆人做的事,张良却顺从一事的评价,不是“不忍”的表现。B中前一句是说富贵人家子弟的表现,与“忍”没有联系;后一句是“不忍”的表现。C中前一句能够说明“忍”的表现;后一句是说秦国的残酷做法,与“不忍”没有联系) 
  4.B(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C、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B) 
  5.【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卒”(突然)、“临”(面临)、“加”(施加)、“挟”(怀有)。第(2)句的关键词为“见”(表现)、“词色”(言语和面色)、“全”(成全)。 
  【答案】(1)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2)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出众的志节。一般人有时在生活中会碰上看来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被侮辱,一定会奋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有一老者在桥上与子房相遇并赠一册兵书,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有意考验他呢?想想老人含蓄的方式,是圣贤者对人的警示。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认为神怪,那就错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只限于那本书。在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用很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士人,无辜被斩杀的人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武之士,也无法施展。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其锋芒的确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张子房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凭借个人力量一击成功发泄心中怒气。张良虽然侥幸没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真是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宝贵,犯不上为盗贼而死。张良有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办法,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深为他惋惜的。所以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他一次,他如果能经受得住,然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说:“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露上体,牵着羊去迎接。庄王说:“郑国的国君能够向别人低头,一定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于是放弃了郑国。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三年当中没表现出厌倦不满之意。心中埋藏着报仇的大志,却不肯向人低头,这是普通人的刚强。桥上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那种年轻人的锐气,使他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只是偶遇,却指使他做奴仆做的事,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种涵养自然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扰的,楚霸王也不能激怒的。 
  反观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正因为项羽不能忍,逢仗必打,虽然所向无敌,却轻率地消耗了他的精锐兵力。汉高祖却能忍耐,保全他的全部实力,等待楚霸王消耗殆尽。这是张良的计策。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上一页  [1] [2] 

,高中议论类古文阅读训练
《高中议论类古文阅读训练》相关文章

tag: 高中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