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第三条岸》教学设计
谭亮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后现代主义,简要理解“象征”这一表现手法。
2、 通过对小说突发事件、父亲形的深入分析,争取对这篇小说有自己的理解。
3、 读出小说中所涉及的情感及价值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生概括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找出可能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行为或事件,并从中筛选出部分值得探讨的信息,然后加以分析,争取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深入地探讨“河的第三条岸”这一极具象征意义事物。
2、如何引导好学生具体地去分析父亲这一典型的复杂性格的人物做出的行为。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教师示范分析学生实践操作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张小娴曾在自己的小说中深情地写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我却认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摆在你的面前,你却无能为力。广东2008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河的第三条河流》便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近2000份试卷得了0 分,仅仅只有2个满分。
今天大家要做好读不懂的心理准备。(学生表示很有信心)
二、 整体把握
1、师生交流:你读了小说之后有什么印象?
明确:通过预习大家觉得这篇由后现代主义作家巴萨创作的小说“很难读懂”、“有神秘感”、“不可思议”,更多的是“读不懂”。
2、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怎样?同学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一定有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的事物、事件或行为,你觉得哪些地方你不明白?这里面可能就隐含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他们找出来,能勾画出的勾画出来,不能勾画的就用语言概括。
⑴故事情节:故事讲的是一个本分的父亲在某天忽然异想天开地为自己打造了一条结实的小船,挥手告别家人后,他走向了离家不远的一条大河,并不是远行也不是逃离,而是独自一人驾舟河流上飘荡,只需要儿子送来的食物,别无他求。家人想尽办法让他重返故土,但他依然故我。最终,已经白发染鬓的儿子对他隔岸发誓:只要他回来,一定继承父亲未竞的事业。父亲兴高采烈向岸边靠近,可是儿子却实在无法忍受仿佛来自天外的形象,在恐惧中落荒而逃。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⑵学生不明白之处:什么是河的第三条岸?父亲为什么突然要去漂流一去就是二三十年?母亲对于父亲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一家人呼唤父亲,为什么他仍旧不回来?儿子为什么一直陪伴着父亲,在父子的当中他们分别充当了彼此的什么角色?儿子陷入了困境,他陷入了什么困境?父亲在儿子的呼唤下同意回来的时候,为什么儿子又恐惧地逃跑了?(简要板书)
三、重点研读
1、文本解读分析方法指导
这篇小说它难就难在巴萨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去阐释一个或几个主题,大家的疑惑也就在这里。
⑴象征:所谓象征就是用一种具体的事物去指代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说共产主义旗帜上——镰刀斧头旗,镰刀具体指向的就是农民阶级,斧头指向的就是工人阶级。镰刀、斧头都是具体的,而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则是那“特殊的意义”。
刚才大家提到的那些问题、人物、事件,其实就是咱们说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我们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它们所影射的特殊意义。
⑵ 选择其中一种来分析(学生选择“河的第三条岸”、“父亲的突发行为”可能最大)
①河的第三条岸
相对于河,岸是人的立足之地,一般来讲,岸只有两条——此岸和彼岸,并不存在第三条岸,可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那么你认为河的第三条岸存在吗?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将自己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tag: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