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 学案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如为六代祖 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 何以渐顿?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②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③世人尽传南能北秀 ④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4. 佛教与 、 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5.佛教史上 朝禅宗六祖 弘法的《 》是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 , ”的禅宗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6.佛教信徒总是言必称“佛”。狭义的“佛”是指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 ,广义的“佛”是指大千世界所有 的共称。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8.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②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③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10.阅读教材《百喻经》六则(44页),翻译下列句子。
①【愚人食盐】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②【渴见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③【入海取沉水】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④【尝庵婆罗果】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⑤【诈言马死】便以血污涂其面,诈现死相,卧死人中。
⑥【驼瓮俱失】既复杀蛇,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11.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如:“世界”“信心”“烦恼”“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从教材47页第二题所给成语中任选四个,完成下表。
答案
1、【答案】D、利:敏捷,聪明
2、【答案】C (A、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 “即”为“虽然”。B、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 “即”为“就”。C、两个“为”都是“是,就是”。D、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 “何以”为“为什么”。)
3、①信禀:信物,凭信 ②受:接受 ③传:流传 ④说:解说
4、基督教、伊斯兰教
5、唐朝 慧能 《坛经》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6、释迦牟尼,觉者(智者)
7、A,A项“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 “汉人高僧所著”。
8、C 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解析】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它们不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9、①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②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想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③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10、略
tag: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