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后,令各县立社学,加强伦理教化,维护封建统治,特根据《白鹿洞书院揭示》的精神,订立了《训蒙大意》和《教约》,合称《社学教条》。规定“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梯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王文成公全集·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仪,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以施矣”。并说:“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王文成公全集·教约》),起到熏陶人的作用。这个《教条》,虽然是以强化封建伦理为宗旨,但其中某些教育方法,如要求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反对“鞭挞绳缚”的体罚方法,要求注意日常的品德检查,以及分班授课等,反映了教学方法上的发展,仍有可借鉴
之处。
正德年间(1506-1521)江西提学副使高贵亨,到白鹿洞巡视,曾立《洞学十戒》(李应升《白鹿洞书院志》卷八)。
其内容为:
一曰立志卑下。谓以圣贤之事不可为,舍其良心,甘自暴弃,只以工文词、博记诵为能者。
二曰存心欺妄。谓不知为己之学,好为大言,互相标榜,粉饰容貌,专务虚名者。
三日侮慢圣贤。谓如小衣入文庙及各祠,闲坐嬉笑,及将圣贤正论格言作戏语,不盟栉观书之类。
四曰陵忽师友。谓如相见不敬,退则低毁,责善不从,规过则怒之类。
五日群聚嬉戏。凡初至,接见之后,虽同会,亦必有节,非同会者,尤不可数见。若群聚遨游,设酒剧会,戏言戏动,不惟妨废学业,抑且荡害性情。
六曰独居安肆。谓如日高不起,白昼打眠,脱巾裸体,坐立偏玻之类。
七曰作无益之事。谓如博弈之类。至于诗文,虽学者事,然非今日所急,亦宜戒之。
八曰观无益之书。谓如老庄、仙佛之书及《战国策》、诸家小说,各文集,但无关于圣人之道者皆是。
九曰好争。凡朋友同处,当知久敬之道,通财之义。若以小忿小利辄伤和气,与途人无异矣。
十曰无恒。夫恒者,人圣之道。小艺无恒,且不能成,况学乎!在洞生儒,非有急务,不宜数数回家。及言动课程,俱当有常,毋得朝更夕变,一作一辍。
“十戒”对生徒中的一些不好现象,如不愿学习圣贤,吹牛皮,图虚名,师友之间不尊敬,群聚玩耍,喜睡懒觉,作无益之事,读无益之书,读书没有恒心以及朋友相处不友好等等都进行了批判,作为要戒之列。
明万历十七年(1589),江西提学金事朱廷益又与南康知府田溶聘请南昌名士、布衣章演主持白鹿洞书院。章演,又名斗津,字本清,南昌人。一生以创办和振兴书院为己任。他在白鹿洞书院制订《为学次第》八条(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卷六)。其内容为:
一、学以立志为根源。他认为:“此志一立,此心恒存,一日千里,谁其御之?一念万年,谁其夺之?贯金石,通鬼神,树不朽事业,而无吞所生矣,不亦伟然大丈夫哉”。以说明“立志”的重要。
二、学以会友,辅仁为主意。他认为“志仁在己,辅仁在友。反而思之,平日志气,果专在求仁,不以纷华美丽荡心,不以科名得失易念,不以人言毁誉动情否乎?”说明“仁”对人的重要。
三、学以致知格物为人路。他认为:“玩圣经一篇,岂有二知,岂有二物哉?盖天下、国家、身心、意知、一物也。虽云为物不成,其实物有本末。虽云万物咸备,其实天则秩然。凡知止,知本,知所先后,皆此物也。’,说明“致知格物”的关系。
四、学以戒慎恐惧为持循。他认为,“能戒慎,则精神敛于隐微独觉之内,惟精惟一俨然上帝之汝临,无忌惮,则精神逐于耳目见闻抹,愈浮愈荡,且不自觉其灵明之日丧也。即读书作文时验之,念驰则气昏,气昏则灵机窒塞,故记诵易忘,而词亦不达矣。可不慎哉。”说明“戒慎恐惧”的心理关系。
五、学以孝弟谨信为实地。他认为,“盖孩提莫不知爱,莫不能爱:率此知能之良以孝其亲,不过取诸吾性之仁而自足也。稍长莫不知敬,莫不能敬,率此知能之良以弟其长,不过取诸吾性之义,而目足也。’,说明“孝弟谨信”之重要。
六、学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检察。他认为,“善无穷尽,人多过差,忿心难除,欲念易动。”所以他要求人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七、学以尽性至命为极则。他认为:“孔子自志学至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尽性至命,信万世之楷范也”。他要求都向孔子学习“学以尽性至命”。
八、学以稽古穷经为微信。他认为“仲尼至圣,犹韦编三绝,好古敏求,四教四科,未尝废文学也。”提倡,’稽古穷经”。
章潇的<为学次弟》八条,实质还是要人们“穷经稽古”,习儒家的经典,以为修身处事之要。
天启二年(1622),南康知府袁惫贞请推官李应升主洞事,并提出了《洞规》,现尚存四条(李应升《白鹿洞书院志》卷六)。
一、穿窬之心,士所宜亟去也。诗家论“三偷”之中,偷语最为钝贼,其次为偷意,其次偷势。夫文亦然。一题有一题之文,一人有一人之文,先辈名家已是糠秕刍狗,矧坊刻恶滥,连篇直书,拾残唾以涂眉,认尘羹为旨脔,彼此争剽而互夺,生机埋杀于纸刀,四端俱绝在穿窬下矣。有犯此者,墨其面,而移之郊。
二、狭邪之游,此中绝少,饮博之习,似亦无多。惟是分金块肉,微利所归,动辄鼓唇,居间往来说合。肺肠一秽,荆棘丛生。诸士既有志洞中,其以清心听水观山,沉思默想,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毋以米盐鸡盘扰清夜之魂,毋以簧舌笔刀张白日之械。其有一语关白,假公说私者,斥出会外,仍纪三等簿,以创其败群。
三、文无高下,几行即佳;妙旨难言,多作自遇。今一月止初二、十六两会,抒写几何。窃恐常业多荒,文心易断,因立小会,以二、六为期,即以大会一二名轮为会长、副,执笔评次,转送本县复阅。若会长、副拘情阿澳者,罚。诸生气骄心昧,以涂抹后言者,斥。
四、洞中一椽一木,俱关先贤遗泽。昔郭有道夜宿逆旅,明旦必洒扫而去。古人用心为此,诸生习业斯洞,务扫泉亭之落叶,远书舍之鑫烟,倘有秽污,山灵厌汝。
李应升的洞规对抄袭别人的文章,饮酒,赌博不良的习气,文会的会风以及书院的卫生都提出了一些规定,以使生徒养成一种良好的学风。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江西巡抚安世鼎,提学道高演,分巡道查培继等委南康知府周灿重修白鹿洞书院。二十四年(1685)礼聘南丰汤来贺主洞事(汤来贺,字佐平,号惕庵,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汤来贺到书院时,年已80岁,他为了教好生徒,提出了《学规》,共七条(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卷六):
一日专心立品。他认为:“君子,小人之分,邪与正、义与利而已。夫人不人于正,即人于邪,不喻义,即喻于利,人禽之殊,在几希也。”说明人的品德的重要。
二日潜心读书。他认为:“载籍极繁,自以(四书》(六经》为准。然必旁通遍览,而后足以助学识,广见闻。”要求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读一些其他有益的书刊。
三曰澄心烛理。他认为:“夫烛理既真,则凡事有所有操持,异端不得而惑之,荣辱不得而挠之,吉凶祸福不得而撼之。非力行之君子,其孰能与于斯哉!”说明明确了“理”,什么都不可能动摇。
四曰虚心求益。他认为:“学海无涯,不集众思,无以广益也。”要求集思广益,多多征求别人的意见。
五实心任事。他认为:“思胞与之同量,则天下苍生之事,皆吾儒之责任也。有此实心,斯为有用之实学。他日出而为国必有功效之可传矣。”他要求任何时候都要想到国家大事,这样真正为国家做事的时候,才能真正担负起责任。
,白鹿洞书院学规tag: 白鹿洞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