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吊》教案
付金艳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重点:思想意蕴
教学难点:艺术特色
作品赏析
一、女吊形象
女吊“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这才看清了脸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回头一想才发觉,前段的“长发蓬松”敢情是遮着脸,写的是身段,这儿“头发向后一抖”,才是要专写“脸孔”,而如何呢,“圆脸”是“白的”,“浓眉”是“漆黑的”,“眼眶”是“乌黑的”,“嘴唇”是“猩红的”,再加上前面的“大红衫子”和“黑色长背心”,红、黑、白构成了强烈对比的色调。
第一处是描写女吊穿着,第二处是脸上的模样,至于动作,先是“弯弯曲曲地走一个全台”,再就是“头发向后一抖”,第三处讲扯舌头。
女吊的传说
有关绍兴地方戏里女吊的故事,有不同的说法。戏里演的女吊,本名叫王芙蓉,一种说法是她父母双亡,被叔叔卖到了妓院,受尽凌辱上吊自杀;还有一种说法,她是童养媳,被婆婆卖到了妓院,在里面自缢而死,她的夫家姓杨。
女吊戏剧——起殇、跳吊、找替代
二、艺术特色
1、杂文笔法
“高长虹之所谓‘纸糊的假冠’”,按鲁迅的说法是个“今典”。二十年代,高长虹跟鲁迅争论的时候,高长虹给鲁迅贴了一个标签,“鲁迅遂带其纸糊的权威者的假冠”,“纸糊的假冠”在这里被顺手提到了。这种写法在鲁迅作品中很常见, 就是所谓“杂文笔法”,是鲁迅特有的。简单地说,在叙述或议论中,扯到一个话题,顺便给与这个话题无直接关系又可联想到的事情一个讽刺,产生幽默的效果,可谓之杂文笔法。
2、《女吊》是鲁迅晚年十分自得的一篇杰作,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主要有如下特色:一是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步展开议论的表现手法。《女吊》主要叙述的是鲁迅故乡绍兴的一种戏曲形式,作者借“女吊”而展开议论,既有关于“女吊”的相关考证,又有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议论性内容和叙述交叉进行,一松一紧,使文章呈现出一起一伏的节奏;二是文章征引繁富,有“史才”之笔,围绕着“女吊”博引旁证,既有知识的考证,又有风俗习惯的考正。三是对“女吊”的描绘浓笔重彩,把故乡的风俗习惯写得颇有诗意,这种浓笔重彩的描绘与简约的议论相得益彰。四是讽刺手法的运用,在议论之中,夹杂着尖利的社会讽刺,如“女吊”戏台挂满了纸帽,“就是高长虹之所谓‘纸糊的假冠’”;“自然,自杀是卑怯的行为,鬼魂报仇更不合于科学,但那些都是愚妇人,连字也不认识,敢请‘前进’的文学家和‘战斗’的勇士们不要十分生气罢。我真怕你们要变呆鸟。”“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我到今年,也愈加看透了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
三、意蕴理解
1、谈鬼的意旨
鲁迅和周作人谈鬼的时候,他们所看到的也就是鬼背后的人,理背后的情,所谓人情的东西,他们对鬼感兴趣,实际上是对鬼背后体现的人情感兴趣,因为所有鬼这样的东西,都是人的创造。在周作人的很多文章里也有类似的表达,《水里的东西》结尾解释他为什么要谈河水鬼,说:“河水鬼大可不谈,但是河水鬼的信仰以及有这信仰的人却是值得注意的。”也就是说中国民间的人情可以通过鬼,对鬼的态度,对鬼的信仰的方式表现出来,反映出来。他关心的实际上是这个,鬼只是一个表面的东西。
2、女性观
有关女性问题是周氏兄弟非常关心的,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叫《我之节烈观》,讨论有关节妇烈妇以及妇女地位等问题。在《女吊》中,他其实是强调复仇者的女性身份,一般来说女性处于弱者的地位,所以是弱小者的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