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教学案7(教师版)

《师说》教学案7(教师版)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540  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一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师说》教学案7(教师版),

《师 说》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作“从师”讲

焉,或不焉

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  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

巫医乐师百工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

作动词,“到”、“往”  吾欲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多么)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动词  以……为耻


,《师说》教学案7(教师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