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朗诵)。
师:确实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相聚,又分离。“距”和“离”可以分开。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下一组——“情感的距离”,来阐释一下好不好?
生:这里的“情感的距离”,指“我”,“你”,“云”三中不同的东西,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所以如果情感不同,就产生了距离,这不是表面上的距离,而是心与心情感之间的距离。
师:那么你觉得这情感的距离,哪个更远,哪个更近一点呢?
生:我觉得,你和我更远。
师: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远,对吗?而“你”和“云”之间的距离很近,是吗?好的,请坐。第三小组同学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首诗里可以读出不同的距离。这个距离比较起来它有差别。一种距离更远,一种距离更近,而这种距离之所以有远近,跟情感有关。你来说一下,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具体一点,是什么情感?喜悦是一种情感,悲伤也是一种情感。
生:有一点悲伤。
师:那你能不能朗诵出悲伤的情感?
生:(朗诵)
师:好,请坐!我们理解一下,我其实很想跟你靠近,但是你却离我这么远,所以我感到很悲伤。这一小组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悲伤的情感。还有第四小组——“心灵的距离”,你们阐释一下。
生:我们组的题目是《心灵距离》,在这首诗中,“我”和“你”都存在于残酷的社会竞争中,所以难免产生心灵隔阂。而“云”是大自然最美丽的造物,“你”与“云”之间没有心灵的阻隔,反而拉近了距离。所以,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诗歌表明了一种纯净与朦胧的美。也表达了诗人顾城对社会的失望。
师:刚才你有一句话,你说,因为云是自然物,所以你看云时拉近了你和云的距离,是吗?你用了“拉近”这个词语,是吗?我们画的是一个固定的距离,在你的阐释中,这个距离是可以拉近的,对吗?也就是说,在你看来,这个距离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对吗?
生:是可以变化的。
师:请坐。心灵的距离,与之相对的….来,同桌!请你告诉我,与心灵的距离相对的是什么距离?心灵的距离,可以改成心理的距离。
生:现实的距离。
师:好,请坐。如果这个后面也改成一个“理”字,那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物理的距离。
师:请坐。所以,我们通过四个小组的阐释,之所以这首诗在读起来很难懂,是因为,它有两种距离。物理的距离是不变的,然后再仔细揣摩发现还有一种是心灵的距离,对吗?它是在变化的。很玄妙,这是我们通过探讨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看第五组,“心比云,更远”
生: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与人与云之间的距离,是这首诗的内涵,所以我们组用了这个题目。
师:请坐,这里有个疑问,第五小组也在探讨这个“远”和“近”的问题,所以,我想问大家这句话“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们来做个填空好不好,这里面有很大的空白。来,同桌,请你来给我们填两个字好吗?
生: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我)很远
你看云时(离云)很近
师:请坐,大家回味一下这个答案,“我觉得,你看我时(离我)很远,你看云时(离云)很近”,坐看云起时,你看云的时候,也许升腾而起,也许你突然降落。这是第一种解释,还有没有别的想法?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请你来说。
生:我觉得可以把它的“你”和“我”改成“心”。
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心)很远
你看云时(离心)很近
师:谁的心?
生:我的心。
师:那为什么不换成“我”呢?朗读一下。
生: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我)很远
你看云时(离我)很近
师:再读一遍。
生:我觉得
你看我时(离我)很远
你看云时(离我)很近
师:我们发现,在这首诗里面加上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两种变化更有它的理由,对吗?有人想到第一层变化,有人想到第二层变化。这首诗歌有多种解释,可填进去的东西不一样。不管怎么样,这个距离,它是在不停变化的。非常好。下一小组,你们写的是“生疏”,请来阐释一下,为什么写这个题目?
生:生疏的原因是诗中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两句反应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人与人变生疏,所以,我们选择了“生疏”。
师:你觉得这首诗反应的是人与人之间变生疏,对吗?你们小组是三个人,对吗?还有哪位同学等着急了?我想问一下,你们小组阐释说这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你觉得他们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你猜。
生:(沉默)
师:他们是两个人,但是什么关系搞不清楚,好,同桌帮助一下。你觉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因为你们小组的标题是“生疏”,是一种关系的生疏,那么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应该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自己与陌生人一般不会怎么多说话,然后就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生疏。
师:他们之前没有见过面,对吗?这是第一次见面。在街头偶尔碰到这样的场景,对吗?好,请朗读一下,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
生: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师:请坐,朗读的
生:(笑)
师:一会看看云,一会看看我。好像是有问题,他老是看我,好可怕。(笑)好,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来说。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很熟悉。
师:完全相反的观点。
生:首先理解生疏,这种生疏是种心灵的生疏,就像那边说的是“心的距离”。然后看文章,“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就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对方拉近距离,渴望走进她心灵的这种情感。就因为他们之间很熟悉,才会有这种感觉。
师: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有同学说他们是陌生人,路上擦肩而过,毫不相识。第二位同学说,他们两个非常密切,但是有一点隔阂,诗人渴望更深地进入到对方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我很迷惑,很多同学都很迷惑。读诗歌就是让人越读越迷惑。不讲很清楚,讲一讲很糊涂。第二位同学,她强调这个“看”字,这个看字很重要,在这首诗里面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看”,总共出现了几次,一、二、三、四,总共出现了四次。第六小组再来,来谈一谈,为什么你们用了这个“看”字?
生:我觉得这个“看”,应该再加个双引号,它本身是个动词,诗人最终想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一个“看”,还代表着另一层意思。我读这首诗,读到“看”,读到两双眼睛。第一双眼睛,是我们看这首诗,看作者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到眼睛,就能读懂内心的想法。像刚才我们读到的,他们两人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这都是我们通过这双眼睛所看到的。
师:那你从你的角度,看他们的关系是陌生还是熟悉呢?
生:我觉得他们应该十分熟悉的。有一种关系就是越熟悉,越亲密,所以就感觉心理就被疏忽了,所以就感觉越来越远了;还有一双眼睛,我觉得就是从作者的眼中所看到的,作者之所以会觉得你离我远,而在天上很高是云离我近,是因为作者关注到内心,内心离我近就离我近,内心离我远就离我远。
师:请坐。这是这位同学,在把“看”字作为标题,并且在阐释中非常精妙,让我们感觉,哇,在这首诗里藏着两双眼睛。(学生笑)很惊奇,是吧?但是她的层次有她的道理。而且我们会发现,在这首诗里面,有没有别的更多的行为,除了“看”之外。有没有?没有。他们一句话都没有说,所以当初我们会误会,我们以为他们是陌生人,所以他们不说话,但是,还有一种可能也完全成立,就是他们可能是非常非常熟悉。所以,我们知道,往往最为节简的交流,是不需要语言的。也说“相视一笑,莫逆于心”,你们同桌两个人,彼此一看,“嘿嘿”一笑,老师都不知道你们在笑什么。但是你们已经达到了你们的交流。你们不需要说话,因为你们彼此非常非常的了解。不管怎么样,在这里面,他们这个“看”,看来看去,都很费解。我们只能猜测。还有一个小组,也是和看有关的,你们在这个“看”字后面多了一个“法”字。继续看!
生:第一个是“看”,看贯穿全文,所以,我们第一个字就是看,而这首诗中也包括了作者的感受,所以把“觉得”也带进去了,所以看法贯穿全文,也可以说,“看法”就是点睛之笔。
师:“我觉得”,我对你的看法如何,也加进去了。好,下面一小组,给我们谈一谈“朋友”。
生:我们的这个题目是联系生活的,我们得出要保持朋友间的关系和友谊,要有距离。
,《远和近》课堂教学实录tag: 教学 课堂 , 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