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843  栏目:高一语文必修二
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

朱昌元

教学目标

    1.感受“冷雨”的意象和作者的“乡愁”

2.品味作品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密集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体验作者怀乡念国的情思

教学设想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一篇美文,编者建议的课型是“活动体验”根据课文在教材中的“负荷”以及它自身的特点,应该着力培养、增进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和趣味,宜从语言入手,梳理意象安排和内容演进的脉络,体会作者那独特的“乡愁”——将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的乡土之思、家国之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咀嚼、品味诗化语言所独具的魅力“慢慢走,欣赏啊”教师“带”着学生“走”,在“走”的过程中获得深度审美体验和语言熏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潜心体验、评点语言、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光中先生是台湾的,更是中国的,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并标举“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认为“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发誓“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投影作者原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蘸着“汨罗江”的江水写就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二、梳理脉络

粗读这篇散文,感觉到阵阵“冷雨”扑面而来,众多“雨”的意象,现实的历史的文学的,台湾的大陆的域外的,呈团块状向人奔涌而来,淋漓尽致,文章的内容也似乎混沌一片

文章的脉络难道真的无迹可寻吗?它的行文线索是怎样推进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经过阅读、思索、寻绎和讨论,明确:

(一)由雨季开始,描写眼前台北的潇潇春雨,自然联系到“那一块土地”也即大陆(1)

(二)围绕“雨”展开具体的描写和联想,传达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2—11)

1.引入汉字“雨”,表现“雨”形“雨”意,突出“太初有字”也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

2.描写“嗅”雨,表现雨季各种特有的气息(3)

3.描写“看”雨,强调云烟缭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具有“宋画的韵味”(4)

4.描写“听”雨,表现在各种情境下听雨的独特感受和丰富联想这是全文的重心(5—11)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回忆、思念埋入心底(12)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汪洋恣肆的文字背后其实有暗运的匠心,众多材料紧紧围绕着一个“雨”字,嗅雨看雨听雨,由眼前的雨到大陆的雨,由中国的雨到域外的雨,由自然的雨到汉字中的“雨”、文学中的“雨”,纵横捭阖,情思饱满当中又以“听雨”为描写的重点,紧扣主题,做足了文章

三、感知意象

梁实秋先生曾说:“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投影)其实,在余光中的散文中,照样可以发现“左手”的影子,也就是说包含着浓厚的诗意,情感充沛,想象富赡,善于营构意象和意境,我们不妨因此称他的散文为“诗性散文”

《听听那冷雨》摄入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有什么作用?

通过默读勾画、小组讨论,明确:

(一)实景类意象,比如“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的潇潇春雨、“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滔天的暴雨”、“斜斜的西北雨”……

(二)文化类意象,指文字、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有关“雨”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是直引,有的是化用

直接引用的,如带有“雨”的偏旁的“美丽的霜雪雲霞,骇人的雷電霹雹”、“商略黄昏雨”、王禹偁笔下的“急雨”和“密雪”……

间接化用的,如“疏雨滴梧桐”,“米家的山水”,“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这些自然的文化的意象鲜明、密集,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对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想象都有很大的冲击力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以及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意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对“听雨”部分的有关片断须加强诵读,以真切把握作品的意象及感情倾向

四、体会情思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投影)从文末可知,《听听那冷雨》创作于“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当时作者46岁,正值中年那么,作者在刻画“冷雨”的时候,是怎样将手中的笔“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的呢?

通过默读、思考,引导学生找到下列语句(投影):

(1)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不能扑进它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2)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3)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4)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前尘隔海古屋不在

以上这些话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呢?明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1974年,两岸已整整隔绝了25年联系被删节的文字:“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脉脉情思,思念故乡,思念大陆,倾心古老中国的山山水水和传统文化“盈盈一水间”,相望不相即,“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于是,神情不免哀戚,内心不免哀愁,用文中描写“冷雨”的词语来形容就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深切的怀想,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点点滴滴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五、品味语言

著名作家柯灵曾评价《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投影)

那么,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究竟有那些特点呢?有那些地方值得我们深入揣摩、品味呢?通过朗读、涵泳、点评,明确:

(一)句式长短变化多端

这篇散文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句式长短相间,错综灵活短句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犹如阵雨的前奏,滴答、滴答,简练、清脆,几乎一字一蹦长句如“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这种长句明显带有英语句式的影子,也吸收了蒙太奇的手法,推出的“空镜头”显得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令人似乎喘不过气来这种骈散结合错综变化的笔法,突破了长句的呆板、枯燥,又避免了短句的细碎、零散,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韵绵长

(二)大量使用叠音词

本文对叠音词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未必有来者的地步比如,在写雨季来临时,描述它的情状为“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在写到汉字“雨”时,想象它的字形字意是“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在写到雨打屋顶时,描写它的声音乃“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忐忐忑忑忐忑忑”大量叠词的运用仰承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前人笔法,但又将它推到了极致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但使文章凭添了独特的文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可诵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加强朗诵指导,在反复诵读、涵泳中体会语言的美感和作者的情思

(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句式,语言富赡,精警动人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里短短的一两句话,就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三种修辞方式,使得语言生动、别致,有弹性,有想象的空间此外,如江南的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中的“肥”字“湿”字都是炼字的极好例子

[1] [2]  下一页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