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点蓝:先介绍什么是“点蓝”以及“景泰蓝”名称的由来,再介绍点蓝所用的色料,并分类说明色料“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而颜色各异然后介绍点蓝的步骤——“捣碎研细”、“筛”、“吸”、“和着水”、“舀”、“填”、“烧”、再“填”、再“烧”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诠释、比较(“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分类、比喻(“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挖耳似的”)等说明方法
⑷烧蓝:简单地介绍了设施、燃料、过程及时间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像烧得正旺的煤”)
⑸打磨:简单介绍了打磨的三道工序及所用材料主要采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所谓平整……”、“目的在使成品……旁的木炭都不成”
⑹镀金:只说明了镀金的部位及方法——“电镀”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在介绍景泰蓝的制作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分类等多种说明方法
补充归纳:⑴像“比喻”等,在记叙文中的应用属于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使所描绘的事物形象清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多为论证方法,可以使道理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用在说明文中,是说明方法(或叫“打比方”),可以把事物或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具体,使人有明了、透彻的了解
⑵下定义和诠释的区别:下定义是严格确切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适用范围(外延)如,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的解释、说明如,文学是艺术或文学是语言艺术等
⒉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第6段(“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到“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有的同学将此段说明对象概括为“掐丝这道工序的特点”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此段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一句是全段核心句子,说明的是掐丝工序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一般是繁笔的特点,后面的文字也是围绕这一点进行讲解的,因此这一段的说明对象应该是掐丝时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多为繁笔的原因
⑵这一段末尾处有一句“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其中“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课文中在这句话前面,作者从三个方面解释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为什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原因,这三个方面分别指的是课文后面将要提到的三个工序以此段中的“其次”为界,在这层前,文中提到粘铜丝是为了使涂色料有界限,防止溢出,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点蓝”这道工序;“其次”这一层,是说为了避免因膨胀率不同而出现断裂,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烧蓝”工序;“其次”一层后,文中直接提到器物表面打磨这一工序的受力问题因此,“制作方法”就是指点蓝,烧蓝和打磨
⒊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明确: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作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
⒋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平实、通俗、自然的特点
读这篇课文有平白如话之感,不同于一般科研专著那样大量使用专用术语只是各道工序的名称使用了“制胎”、“掐丝”、“烧焊”、“打磨”、“镀金”等术语,这是非用不可的,而且这里用术语,既能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炼,而且也能使读者易于把握每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至于第2段中的“延展性”,第6段的“膨胀率”,第17段的“机械力”等,读者一般都能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
课文语言的口语化更体现了准确、通俗、平实、自然的特点比如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课文运用了“现在把……说一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等语句,准确而平实自然再如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时,作者用了“算是借一点机械力”,“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等语言,扑实,通俗这类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学生容易举出并体会其特点
三、总结全文
⒈请同学归纳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⑴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以先后顺序进行说明
⑵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分类等多种说明方法
⑶语言准确、通俗、平易、自然
⒉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除去知道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之外,还应体会到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还应体会到制作景泰蓝的工艺师们高超的智慧与技艺和工作的辛劳,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钦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⒈完成“文本研习”第1、第3题
⒉预习《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理解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
⒉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⒊学习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
⒋领悟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教学重点:
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
⒈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
⒉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⒈读音辨析:
歧( )江 淤( )泥 栈( )桥 栖( )居
茭( )白 苦苡( ) 卓( )有成效 厄( )运
沉淀( ) 掺杂( ) 氛( )围 船坞( )
抽屉( ) 琥珀( ) 烟囱( ) 袒露( )
渲( )染
⒉字形:
裸露 繁衍 沧桑 稍纵即逝 脚踵
熟视无睹 提炼 障碍 斑驳
⒊词意辨析与理解:
⑴淹没 湮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 终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⑶震动 振动
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⑷内涵 内含
内涵:人的内在涵养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⑸障碍 阻碍
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⑹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
⑻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非,指责
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tag: 教学 制作 景泰蓝 , 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