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www.jyzdcz.com/viewthread.jsp?id=186
《语文阅读欣赏》七年级上册第六周教学案设计
课题:《雨夜的红灯笼》(作者:文涛)
设计者: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
执教者:顾琴芬
一、学习活动目标:
1、解读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
2、体会精巧的构思。
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二、学习活动重点: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划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三、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活动流程设计:
(一)导入文本
2004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大会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像徐本禹这样献身于山村教育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着,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生发敬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涛的《雨夜的红灯笼》,一同感受林对山区教育的炽热之情。
(投影:《雨夜的红灯笼》 文涛)
(二)研读文本
1、检查预习。请同学读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者概括:教师林狠下心离开山村小学到城里打拼,三年后回到这个山村捐款修建了教学大楼。)
3、再读课文,把握情感
学生浏览课文,说说面对教师林的离开,乡亲们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表现。
(学生回答后明确:伤感、不舍、感激、敬重、误解。)
4、细读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围绕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学生活动)
(1)说说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
(2)找出并赏析文中描写林的相关语句,说说教师林的性格特点?
(4)老黑叔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生回答:
(1)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板书)
(2)总结林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林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三年后,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还带来了十几位老师,说明他心一直还在山村教学上,他心胸广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的目光不仅在此,还在关注其他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他的心血都放在了山区教育事业上。
心系教育、目光远大、不畏艰苦、无私奉献。(投影)
(3)村支书老黑叔: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老黑叔对教育重视,对教师尊重。衬托
①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
明确:“怆然”这儿如此贫穷,孩子们如此简陋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悲伤难过。“怆然”林要离开学校了,孩子们怎么办,老黑叔心里难过痛苦。
②“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
明确:语言、动作的描写,他是一名教师,背上肩负的是山区孩子的那份责任,“走”用尽了全身力量才说出这个字。可见,林舍不得离开他的学生,这是很难的抉择,内心的挣扎。
③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极力渲染悲伤的气氛,用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④ “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
明确:动作细节描写,写出老黑叔不想林离开又不忍林留在山里而前途被耽搁,最终狠下心来决心支持林离开的矛盾心理。
⑤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温热的液体在林德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明确:动作、心理描写,林要走了,乡亲们冒着雨提着红灯笼为他送行,林内心无比的感动。正是乡亲们对他的敬重,让他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乡亲们需要他,他一定会回来的。
⑥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是他的心一直留在这里,他会一直支持.关注山村教育。
含义深刻:如果我不离开就不能让山村小学耸立起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就不能带来十几个援教的年轻老师,就不能山村的孩子们很好地上学。“林”还要离开这个山村;“林”离开这里是为了让更多像这个山村一样贫瘠的地方的孩子也能够上学,能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
⑦ 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明确:虚写,照应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如果赏析到其他句子,教师相机点拨。)
小结:到这儿我们终于明白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我们。看来我们在朗读时需细细咀嚼,用心品味,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
5、深入探究,各抒己见(学生活动)(供选)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如:(1)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教师林用自己的打拼改变山村的教育面貌的故事,为何以“雨夜的红灯笼”为题?是不是离题?
(2)读了全文后,我们知道了“林”的出走是为了山村的孩子们能上学,能更好地上学。可乡亲们却对“林”的“走”产生了一些误解,为何“林”不作解释,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学生讨论并交流:(1)在林离开时乡亲们点亮红灯笼为他送行,包含着乡亲们对林献身山村教育的感激、敬重与不舍的浓厚情意,也正是雨夜的红灯笼,让他心中有了一份使命,肩上有了一份责任,决心要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山村落后的教育。林的无私奉献精神、志向高远的崇高品质如一盏红灯笼,照亮了中国边远山区雨夜般落后的教育事业。
(2)小说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的手法借此塑造了一个具有博爱精神、崇高理想、高尚品格的人物形象。
6、拓展迁移: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感人事迹。
7、读完本文,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明确:
①、感受到山区的贫穷与落后,生活条件的极端的艰苦;
②、自己拥有这么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要珍惜,更应该要勤奋刻苦,努力拼搏;
③、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处在贫困中的人,如捐款、捐书,甚至树立起献身贫穷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
(三)布置作业:
写一写:九月,是丹桂飘香的时节,让我们为老师放歌,为我们亲爱的老师祝福。请以“老师,谢谢您”为题,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结束语
雨夜的红灯笼,编织着人世间最温暖的感动。是林,是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让朗朗的读书声在山村激荡,让希望萌发。是他们,点燃了知识的火把;是他们,点亮了智慧的火花;是他们,浇灌了孩子的心田。大爱无疆,真情无限,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来雕塑人世间最温暖的感动。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能突出学生主体,学生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tag: 教学 红灯笼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