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案

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案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370  栏目: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案,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学习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探求、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人任知识。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教学内容:

一、研究的内容:

  1、 从古代诗歌中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及其发展历史,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社会古人生存状态。

(1)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马、车、舟、轿);

(2)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道路(陆路、海路、栈道);

(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的交通设施(馆驿);

(4)从古代诗歌看民间通讯;

(5)从古代诗歌看古人的出行观念;

(6)从古代诗歌看古代战争。

(7)查找资料,了解古代交通发展的历程。

(8).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减轻劳动负担,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中能够得到很多的启发。从古代诗歌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从传统文化活力中得到力量。

3.课题介绍: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还是元散曲,都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的参考。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古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而且深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本课题研究,通过古代诗歌了解古代诗歌里所沉淀的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情况和古代交通状况,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古人生存状态,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资源准备

 1.推荐书籍:

(1)唐宋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

(2)《中国交通史》(白寿彜著)

(3)《中国古代交通》(赵去旗著)

(4)《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2.推荐网址:

1. http//www.lingshidao.com/

2. http//www.search.sina.com.cn/search-dir/wx/sgyw/gd/

3. http//www.chinapoet.net/hwochao/

三、探究活动

1.围绕三个方面,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1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状况;第2组负责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情况;第3组负责从古代赠别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温习以前所学过的古诗中有关交通的内容,搜集阅读材料中有关古代交通的信息以及涉及古代交通的诗歌。

3.采取讨论的方式,对古代产生众多的送别诗进行探索。

4.每组组长在班上进行专题发言。

5.将探究的成果写成小论文,与同学、老师交流。

四、有关资料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蜂,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2.中国古代出行交通素描

  我国古代的出行交通工具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学会了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传说黄帝之时,曾“刳木为舟”,即用一个大原木从中剖开制独木小舟以济深行远。

  传说,中国最早的的车子是由夏代的车正奚仲发明创造的。从《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的记载可见,夏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据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即训练牛马等家畜以驾辕驱车。到商汤之时,已将马车作为战车用于征伐阵战,商汤正是凭借着这一先进于夏王朝的坚船利炮,“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而建立了商王朝。从甲骨文内容来看,除了用于征战以外,商代的车子也用于商王及贵族们的出行和田猎。从商代晚期殷墟遗址已经发现了的车马坑来看,车子已有复杂的构造和精美的装饰,当时已由发达的车马制造业。从甲骨文“舟”字等字形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工具发展史的一大进步。

3、古代的道路

道路——径、途、道、路、阡、陌。

①.《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②.《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一站一站送达。

③.《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④.《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王维等交往颇深。753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4. 古代交通

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车、马、牛、舟、船、轿。

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船(不用解释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马(此诗是说给杨贵妃火速运荔枝的事,其间大部分交通当然需要嘛,不然荔枝就不新鲜了)

其日牛马嘶《孔雀东南飞》—牛车(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1] [2] [3] [4]  下一页

,综合性学习《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