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9课《春》、第11课《海滨仲夏夜》
二. 学习重点:
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理解文中各种修辞句式及作用。
3.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 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
三. 和老师一起学:
(一)基础知识
1. 给带点的字正音:
水涨(zhǎng) 蓑(suō)衣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yìng hè)
黄晕(yùn) 闪烁(shuò) 绯(fēi)红 炙(zhì)晒
休憩(qì) 酣(hān)畅 皎(jiǎo)洁 煞(shà)
2. 解词: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烘托:文中是衬托的意思。
绯红:鲜红。绯,红色。
广漠:广大空旷。
次第:一个挨一个。
煞:很。
皎洁:(月亮)明亮洁白。
休憩:休息。憩,休息。
闪烁:表示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穆:严肃而恭敬。
苍穹:天空。穹,高起成拱形的隆起。
酣畅:畅快。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3. 多音字:
涨
和 晕 散
四. 文章结构:
《春》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小节)在人们的盼望中春天来到了。(盼春)
第二段:(2—7小节)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绘春)
这段分两层:
第2小节为第一层:总体写春天的特征。
第3—6节为第二层:用五幅图写出春天的美丽。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段:(8—10节)赞美春天。(赞春)
五. 重点、难点:
1.《春》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春》的作者有条理地将“盼春——绘春——赞春”做宏观勾勒,在描绘“春”的五幅画面的基础上,最后用含蓄而质朴的语言赞美春天,连用三个比喻,把春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春“新”“美”“力”的特点。
2. 作者是怎样绘“春”的?
《春》的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景物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法描绘出来。作者先从宏观上大致勾勒春的景色,之后又有顺序地描绘了春天里的各种景象。写春草时,作者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的特点进行观察,突出了春草鲜嫩和充满生机的特点,以在草地上儿童的嬉戏来衬托,揭示春草勃发带给人的欢乐。描绘春花的时候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进行观察,用排比、比喻、拟人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在写春风时作者抓住春风形、味、色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描绘春雨图时,作者则是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从静态到动态,由物及人,由远到近地表现出来。迎春图中作者着力从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角度去观察,强调“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重要意义。
《海滨仲夏夜》
全文分三段。(也是三组画面)
第一段(1—3节)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里海滨夏夜的景色。(海滨的霞光图、星光图、灯光图)
第二段(4—7节)描绘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海滩欢笑图)
第三段(8—12节)描绘从“月亮上来了”到“夜深”这段时间里海滨月夜的美景和“休憩谈笑的”人们。
(海滨月夜图)
六. 揣摩词语、理解重点句子:
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解答:“偷偷地”“钻”把小草人格化了。
“偷偷地”状其不知不觉地出现,“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解答:“叫”只写声音上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更丰富,更能写春意盎然的动态。
3.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解答: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海滨仲夏夜》第一组画面中描绘了从 到 这段时间里海滨夏夜的景色。第一小节以 为背景描绘霞光,写出了霞光的 和 。第二小节着重写启明星的
和 。第三小节由 光引出对 的描绘,写出灯光的 。
二. 语段阅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按在繁花懒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 上面文字选自 先生的名篇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写景抒情 (文体)。
2. 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在文中划下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改正。
、
3.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所用诗句的作者是 (朝代)的 。
4. 语段从四个方面描写了春风的特点,这四个方面依次是( )
A. 触觉 嗅觉 视觉 听觉 B. 视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C. 视觉 触觉 嗅觉 听觉 D. 触觉 视觉 嗅觉 听觉
5. 根据第4题的内容,判断以下古诗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描写的春景。(提示:部分诗句不止一个描写方面)
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两个黄鹂鸣翠柳。
C. 千里莺啼绿映红。 D. 踏花归去马蹄香。
6. 选出下列关于朗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中“手”和“抚摸”之间要读出拖音。
B. “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这句话中“泥土的气息”要重读,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
C.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句话中“鸟儿”和“将巢”之间要有小的停顿。
D.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句话中“牧童”和“嘹亮”要重读,使人耳畔似乎响起了一支充满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7. 对于同样一种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写出来。
8. 依照下面例句,说说句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语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春》《海滨仲夏夜》教学案tag: 教学 海滨仲夏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